欢迎进入仪商网!

临近空间通信的地面站天线设计

临近空间飞行器作为通信平台,具有卫星通信、飞机通信和地面通信站无法比拟的优点。某型号通信组件用于地面对临近空间飞艇数据通信,实现半径150km范围内、高度20km以上高空飞艇的遥控、遥测和视频图像数据的传输,要求具有传输速率高、可靠性高等特点。地面站天线作为地面通信组件终端的门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设计分三部分内容,首先是天线子阵的设计;其次,圆极化特性的实现;最后,对于天线阵进行加工测试,完成天线阵最终设计。该天线阵结构简单、易实现、成本低,可作为其它空间通信地面站天线设计参考。

1. 天线子阵的设计

天线由上下两层构成,每层包括四个天线子阵,每个子阵有16个辐射单元,由一个1分16功分网络给子阵的每个单元馈电。

天线单元采用印刷振子形式,如图1.1所示。


图1.1 单元天线示意图(虚线部分为介质板下层电路)


根据平板天线经典理论[2],结合HFSS,优化天线参数,当L=54mm,D=18mm,天线单元的仿真VSWR曲线如图2.2所示。


图1.2 单元仿真VSWR


由图1.2可见,该天线单元的阻抗带宽超过18%(VSWR<1.5)
功分网络出口间距即为阵元间距,阵元间距要小于空间波长,以避免栅瓣出现[3] 。功分网络如图1.3所示,其设计采用并馈结构,其由若干个1分2等功分器组成。


图1.3 功分网络仿真模型


图1.4给出了功分网络输入端口的VSWR仿真曲线,在工作频段内馈电网络的VSWR<1.5。


图1.4 功分网络输入口VSWR


在获得具有良好性能的单元天线和功分网络结构参数的基础上,进行一体化仿真设计,为了提高天线的增益,根据镜像原理[4],将天线子阵安装在金属反射板上,距金属底板0.25λ,便可获得天线最高增益,如图1.5所示。


图1.5 天线子阵仿真模型


仿真结果表明:阵元间距为98mm(约为0.72λ),阵元之间互耦效应不明显,彼此基本不影响辐射特性。天线阵驻波与天线阵方向图如图1.6、图1.7所示。

由图1.6可见,该天线子阵的阻抗带宽超过14%(VSWR<1.5);由图1.7可见, 天线子阵3dB波束宽度为θ方位 × θ俯仰 = 18°×16.8°。


图1.6 天线子阵仿真VSWR



图1.7 子阵中心频点仿真方向图

2. 圆极化设计

为了获取圆极化波[5],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1.空间具备两个正交矢量场;2.两个矢量场幅度相等;3.两个矢量场相差为90°。本设计中采用多元法技术来实现圆极化。

如图2.1(a)所示,圆极化天线有上下两层结构组成,上下两层天线子阵结构相同,正交固定于反射板上,从而实现辐射两个正交矢量场;如图2.1(b)所示,上下两层子阵通过电缆与一个1分2等副同相功分器相连,实现两个正交矢量场幅度相等;上下两层子阵间距D1 = 10mm,由此引起下层子阵辐射的电磁波相对上层子阵辐射的电磁波相差θ1(在自由空间的中心频点)。


连接下层子阵的电缆与连接上层子阵的电缆的相差64°,因此,下层子阵矢量场与上层子阵矢量场相差90°,最终实现天线阵左旋圆极化的目的。


图2.1 天线阵结构示意图(a图隐藏反射板裙边)


图2.2给出了天线阵工作带宽内的轴比方向图仿真结果,表明主波束轴比小于3dB。


图2.2 圆极化天线子阵各频点轴比方向图

3. 加工与实测结果

根据仿真优化得到的尺寸,设计加工了一套样机,如图4.1所示。安装时要严格保证上下层板对应振子正交,否则影响天线的圆极化性能。天线子阵介质板与金属反射板上均开有通孔,不仅对天线电性能影响甚小,而且满足天线户外作业透风需要。



图3.1 天线阵实物图


对整个天线性能进行了验证测试。图4.2给出了天线阵总口实测驻波比曲线,在工作带宽内,天线阵驻波小于1.6,满足使用要求。



图3.2 天线阵实测驻波曲线


图3.3给出了天线中频方向图,其两维3dB波束宽度为θ方位 × θ俯仰 = 8.5°×8.2°,其增益为20.8dB。



图3.3 天线阵实测两维方向图


图3.4给出了天线轴比的测试结果,在主波束范围内,轴比均小于3dB。



图3.4 天线阵实测轴比方向图

4. 结束语

本文详细介绍了一种S波段的叠层天线的设计,其在10%的工作带宽内,实现主波束轴比小于3dB,增益大于20dB等特性,满足作为临近空间通信地面站天线的使用需求。该天线阵结构简单、易实现、成本低,可为其它空间通信地面站天线设计提供参考。目前该天线阵已成功研制并使用于某民用飞艇项目。











声明: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