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专访 » 权威专家 » 正文

杜江峰院士: “希望科学仪器的困境在我们这一代人解决!”

自主研制仪器装备落地生根,还需要政策、人才以及环境等支持


  来源: 无锡日报 时间:2019-05-09 编辑:马致远
分享到:



杜江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如今已是中国最早从事量子计算实验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之一,致力于使用磁共振方法进行量子计算的实验研究工作。


在5月6日的第二届无锡太湖创“芯”峰会上,他通过“实验室的故事”向大家传递出一个观点:一流的科研需要一流的仪器来支撑。“希望科学仪器的困境在我们这一代人解决!”杜江峰在演讲中表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杜江峰


杜江峰所在的微观磁共振实验室是中科院重点实验室。1998年开始定题“自旋磁共振量子计算实验研究”,他带着几名本科生、借来商用的核磁共振谱仪做实验,在这样困窘的情况下发表了我国第一篇PRL量子计算实验论文,成果被Nature、《科学美国人》等国际学术媒体广泛报道。


直到2009年,实验室才用积攒下的资金购买了一台商用的ESP谱仪和NMP谱仪,2010年自主研制成功脉冲式ESR谱仪、系列ODMR谱仪,发表了实验室首篇第一单位Science论文,开拓了单分子磁共振谱学与成像这一革命性技术,成为这一方向上国际领先的研究小组,从跟跑走向并跑与领跑。他告诉大家:“实验室主要成果的取得,很大程度来源于这个仪器是我们自己做的”。


拥有自主研发的高端仪器,可以很好地促进原始创新。然而当前,我国高端科学仪器产业面临着困境:购买昂贵、维护不方便,还会受到限制;更新维护的效率低,仅能使用成熟技术产品,成为原创科研的“卡脖子”环节。


与此同时,我国在科学仪器研发投入巨大,但往往实验原理样机必须面对商用成熟产品的竞争,无法获得市场回报和持续研发投入。杜江峰据此认为:高端仪器为代表的“卡脖子”产业实现突破,将是未来10年的产业主旋律,“发展民族科学仪器刻不容缓”。


如何打破困境?杜江峰指出,第二次量子革命带来了新机会,要抓住时机发展一批“无中生有”的仪器,并支持相关企业发展,占领制高点并持续投入;通过“无中生有”仪器树立品牌并积累核心能力,最终带动“人有我优”仪器的发展。


这方面的尝试已经开始,比如一些高端的仪器,设备研制已进行多轮,成果转化也已经落地。杜江峰说:“自主研制的仪器装备落地生根发芽,但这件事仅靠实验室没有产业配套是非常困难的,也需要政策、人才以及环境等的支持。”


关键词:科学仪器 核磁共振谱仪 国产化    浏览量:12678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人物专访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