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专访 » 权威专家 » 正文

暨大光电工程教授潘涛:卅年科学生涯的再历练


时间:2017-06-06 作者:
分享到:




()面向仪器设计及应用的化学计量学研究

近红外分析包含样品、变量和模型三要素。由于近红外的吸收强度弱,通常不需要处理便可直接测量样品,快速简便。这既是优点也是难点:我们的对象,基本上都是多组分的复杂体系,化学计量学是问题的核心。需要解决光谱预处理、波长优选、多变量校正方法等环节的多目标、多参数优化及稳定性。我们提出Savitzky-Golay平滑参数与PLS潜变量数同时优化的算法、基于连续型的移动窗口PLS的模型集群方法等。在变量优化方面,兼顾到参数选择稳定性,我们提出了准连续型的等间隔组合方法(EC-MLREC-PLS);分段连续型的相关系数优化(CCO-PLS)、吸光度值优化(AVO-PLS)方法;离散型的最优伙伴波长组合(OPWC-PLS)、重复率优先(RRPC-PLS)方法等。在复杂样品的光谱分析中取得成功应用,申请了发明专利。对于提高光谱预测能力、降低复杂性和专用仪器设计具有意义。论文发表在Appl SpectroscChemom Intell LabSpectrochim Acta AAnal MethodsInfrared Phys TechJ Innov Opt Heal Sci、分析化学、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光学精密工程等刊物。

我在历届国际近红外、亚洲近红外会议上作过六次大会发言,先后介绍了这些工作。最近,国际近红外新闻(NIR news2015)团队专栏介绍我们的工作,在国际上产生了影响。化学计量学乃是近红外分析的另一个核心。我们面对的是多过程、多目标、多参数的动态数学建模,博大精深。必须融合数、理、化、生、计算机的各方知识,集成创新,攻克难关。


2006年第一届全国近红外会议开始,我出席了几乎每一届的中国、亚洲、世界近红外学术盛会,以及我们近红外理事会的活动,堪称近红外的铁杆粉丝,深切地感受到近红外的强大生命力。近红外学会也一直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支持。早在2010年,学会的袁洪福、韩东海、刘慧颖、梁逸曾诸领导就到暨南大学考察、指导。另一方,业界的朋友也找上门来,精诚合作,成立“智能检测网络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共商近红外规模化应用之大计。现代的近红外已经是云仪器、云计算的触角和纽带,连接物联网、大数据。并将伴随着人工智能一道步入新时代。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努力奋斗,攻克难关,为我国的近红外光谱事业继续贡献力量。


关键词:仪器仪表 测试测量 近红外技术    浏览量:9289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人物专访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