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观察 » 市场分析 » 正文

中印制造业之争 成本成为主要导向


  来源: 仪器仪表商情网 时间:2015-08-12 作者:
分享到:



仪器仪表商情网讯:“中国制造”和“印度制造”正展开新一轮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中国台湾的富士康8月8日在印度签约,它到印度投资设厂的计划变为现实。富士康上周六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签订协议,将在未来五年投资50亿美元(约310亿元人民币)在该邦建设电子设备制造厂。随着中国制造产能过剩现象加剧、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变化,一些制造企业渐渐开始将部分工厂转向印度等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


       逐利乃资本天性,哪里的成本更低,哪里利润更高,自然逃不过资本的敏锐嗅觉。资本与产业在成本与利润驱动下的全球化转移,更是客观规律。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之所以能崛起,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人口红利释放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而随着中国东部地区的发展,各方面成本的抬升,一些制造业中心向西部甚至东南亚转移,也同样是这一规律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看,富士康50亿美元印度建厂,本在预料之中,无须过度阐释。
       应该说,放在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之下,比较优势的变化引发资本与产业的转移,的确是大势所趋。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从最初全球制造业转移的目的地,到面临更多后起之秀,甚至具备后发优势的竞争者,也是一个必然趋势。对中国而言,当然必须直面而非回避。事实上,资本的逐利性以及制造业的转移,对中国也并非全然是负面效应。
       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自身也有需要调整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依托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低端制造业,在中国也活不下去,制造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也是必然趋势。就连一些有着“世界工厂”称号的制造业中心,如今都在动着“腾笼换鸟”、产业升级的脑筋。从这个意义上说,制造业呈现向更低成本地区的转移趋势,或许不必过分担忧。
       不过,相比制造业转移本身,中国制造成本的迅速上升,或许更值得警惕。中国制造究竟“贵”在了哪儿?恐怕更值得反思和追问。据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报告称,10年前,中国的制造成本低,而如今成本却水涨船高。这主要归咎于三个原因:一是中国工人的薪资提高了,从2004年的4.35美元时薪涨到2014年的12.47美元。二是汇率,2004年至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了35%。三是能源成本,天然气成本从5.8美元每百万英热单位升到13.7美元,涨幅138%。事实上,相比上述成本的增长,由于国内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的泡沫化,势必抬升在中国投资兴业的成本。此外,行政、税收成本对于中国制造的成本抬升的作用,同样不能忽略不计。由此可见,是否有不必要的成本与内耗在遏制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是值得追问的重点。


关键词:    浏览量:448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市场观察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