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观察 » 市场分析 » 正文

我国在线分析仪器行业迈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来源: 仪表网 时间:2019-12-18 编辑:仪商WXF
分享到:



在线分析仪是相对于实验室分析仪器而言的,属于分析仪器大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指用于工艺过程自动分析或在线连续监测的分析仪器及在线分析仪器系统。与实验室分析仪器相比,在线分析仪器的使用环境大多比较恶劣、被测工艺组分复杂但相对固定,检测干扰因素较多、分析技术难度较大。


现阶段,国内在线分析技术应用主要用于流程工业过程分析以及环境监测在线分析等。在线分析仪器技术的发展已经从在线分析仪器的单机技术,发展到在线分析仪器系统集成技术,进而发展到为用户提供在线分析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



纵观我国整个在线分析仪器行业的发展进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行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经过艰苦创业的初创阶段;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是行业在国家布局基础上实现自立更生的创建阶段;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是行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发展阶段;二十一世纪至今是行业通过改革创新实现以民营经济为主的蓬勃发展阶段。


经过上述四个阶段艰苦卓绝地努力,我国在线分析仪器行业逐渐发展壮大,表现不俗。国内以在线分析仪器为主业的上市公司有北京雪迪龙、杭州聚光科技、江苏天瑞、河北先河、山东海能科技、武汉华敏测控等。这些上市公司生产的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还出口到国外,市场占有率逐渐扩大。


市场规模方面,据中国工控网报道,中国在线分析仪器市场规模在2007年为22亿元,2008年为25.3亿元,2009年为29.2亿元,2010年为33亿元,呈现逐年增长的良好态势。近些年来,由于环境监测的市场需求激增,在线分析仪器行业在2017年仅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制造的销售收入就达到了240亿元(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由此可见,我国的在线分析仪器行业逐渐迈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然而,看到行业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与国外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目前,国产在线分析仪及在线分析系统集成产品大多应用在中低端市场,如:化肥、水泥、电力等行业的部分过程分析控制、过程检测的气体分析、原烟气监测的在线分析等。但是,国内在线分析系统集成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大多采用国外技术产品。


此外,国内现有的在线分析仪器技术产品主要是常用的在线气体及水质分析仪,如国产非分光红外气体分析仪、紫外光谱分析仪、激光光谱分析仪等常用于气体和水质的分析仪,以及少量的国产在线色谱仪、质谱仪等。这些在线分析仪器用于常量分析尚可满足用户需求,而用于微量及痕量的检测技术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


总体来看,国内在线分析仪器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的主要差距包括可靠性、稳定性和准确性。这些差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国家及业内企业的科技投入不足,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差、人才基础薄弱等造成的。



针对国内在线分析仪行业存在的问题,为努力提升在线分析仪器行业创新能力,缩小与国外技术之间的差距,我国应当加大对在线分析技术的政策支持,振兴行业的发展;国内在线分析仪器企业应当切实加强“产、学、研”合作,努力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在线分析仪器行业应当认真加强质量与可靠性技术研究,努力向上游市场进军。


在国家、企业、行业三方发力助推我国在线分析仪器行业补齐短板,更好更快发展的的同时,作为分析仪器行业的重要社会团体组织——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在今年的十一月初还联合举办了“第十二届中国在线分析仪器应用及发展国际论坛暨展览会”。与会的千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围绕“低耗、安全、环保”的主题,就我国在线分析仪器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了深入地交流探讨。


关键词:在线分析仪器 规模化 发展阶段    浏览量:1497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市场观察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