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政策推进认证认可国际携手
发布日期:2015-12-24 09:39

 国家认监委近日发布关于促进认证认可行业国际合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了推进认证认可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通过七大方向的政策措施切实推进认证认可国际合作。
通知原文如下: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有关认证机构、实验室、检查机构: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精神和《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积极推动认证认可行业发展,强化认证认可服务经贸发展、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作用,实现认证认可强国战略目标,现提出促进认证认可行业国际合作的指导意见如下:
        一、充分认识推进认证认可行业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认证认可行业国际合作是指认证认可从业机构、人员及相关管理部门开展或参加的国际合作。认证认可是一项具有高度国际性的工作,中国认证认可离不开国际合作。近年来,我国认证认可事业迅速发展,国际合作亦有序开展。我国与重要贸易伙伴建立了认证认可领域长效合作机制和双边互认,全面加入了认证认可领域国际和区域组织,以及国际多边互认体系,逐步形成了与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国外技术机构和行业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局面。

        但认证认可行业国际合作仍存在认识有待深化、引导有待加强、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认证认可行业国际合作水平与实施认证认可国际化战略、打造认证认可强国的要求以及我国对外经贸发展的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要充分认识认证认可行业国际合作对我国检测、认证和认可机构以及我国认证认可事业的发展,我国认证认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国内新兴产业的培育、出口贸易的便利化以及国家对外经贸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大力度,切实做好认证认可行业国际合作工作。
       二、目标和原则
       ()以建设认证认可强国为战略目标,以大幅提升我国认证认可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为核心,从政策环境、体制机制、保障措施、人才队伍等方面着手,促进认证认可行业国际合作在多层次、多领域全面协调发展。力争到2020年,我国认证认可结果国外承认度大幅提高,认证认可从业机构国际业务规模大幅扩大、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国际组织核心管理层和工作组任职取得新突破,在部分领域实现国际引领,认证认可行业国际合作较好地满足认证认可事业发展和国家对外经贸发展的需求。
       ()坚持合作共赢,通过务实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坚持开拓创新,秉持开放运作的态度,建设有利于认证认可行业国际合作的体制机制,促进认证认可行业国际合作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坚持统筹兼顾,示范带动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协作,形成合力。
       三、优化认证认可行业国际合作的政策环境
       ()全方位拓展政府层面合作关系,为认证认可行业开展国际合作搭建平台。加大参与国家自贸区谈判力度,在自贸区框架下建立认证认可领域合作。积极参与相关的国家对外合作、对话机制,争取通过此类高层机制表达我国认证认可行业的诉求。继续发展并在既有合作的基础上广泛开拓与其它国家相关政府部门间的合作关系,为我国认证认可从业机构与国外相关机构建立合作牵线搭桥。
       ()全方位参加认证认可国际多边互认体系。注重顶层制度设计,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认证认可国际组织的加入及其业务范围的拓展方案。对于参与国际多边互认体系的认证机构,可鼓励其在某些领域先行按国际规则建立认证制度开展相关认证。
       ()全方位鼓励和支持我国认证认可从业机构自主开发国际业务,大力加强对国际和国外认证制度或认证产品的研究、引入和协调,鼓励和支持我国认证认可从业机构与国外相关机构合作,开展国外市场准入要求的或国际市场需求的认证认可业务,简化对相关业务的行政管理。大力支持我国认证认可从业机构海外投资,参与当地认证检测业务。
       四、加大认证认可从业机构参与国际合作活动力度
        ()向认证认可行业开放各类认证认可领域双边交流合作活动和项目,大幅提升认证认可从业机构在各类认证认可领域双边交流合作中的参与度。具体可包括就各类双边会谈和会议广泛征求认证认可从业机构建议,邀请认证认可从业机构参加各类双边会谈和会议、实质性承担双边交流合作项目,对外推介我认证认可从业机构等措施。
       ()鼓励认证认可从业机构积极参与认证认可国际多边互认体系运作。秉持开放态度,推荐符合国际规则、技术能力突出的机构参加认证国际互认体系。鼓励检测机构参加国际组织能力验证项目。鼓励认证认可从业机构利用国际多边互认体系平台,开展务实双边交流合作。
        五、推进认证认可行业国际互认多渠道发展
        ()开展认证认可国际互认。对国际互认采取积极开放的姿态,加强对国际互认的研究与评估,开拓国际互认新领域、新对象,加大国际互认成果宣传力度,提高国际互认协议的利用率。积极吸纳认证认可从业机构参与国际互认研究、建立实施和评估。
        ()积极推动国外承认我国认证认可结果。加大对国外有关技术法规的研究力度,主动探索我认证认可结果获得承认的可能性,并加强相关信息对认证认可行业的宣传。鼓励和支持认证认可从业机构开展国际业务,推广自主开发的认证认可产品,争取国际、国外承认。
        ()推动认证认可多边互认体系结果的广泛承认与接受。重点推动我认证检测机构颁发的认证证书、测试报告在目标市场获得承认与接受。推动经认可的认证、检测证书在国际贸易中发挥更便利的作用。进一步利用多边互认体系实现与国别、区域、行业认证制度的互认,确保多边互认体系发挥效能。
       六、建设认证认可行业国际合作协作机制
        ()以年度认证认可行业国际合作会议为主要依托, 通报认证认可行业国际合作重要信息、收集认证认可行业国际合作需求、研究认证认可行业国际合作建议。
        ()通过建立认证认可行业国际合作联络员机制,疏通中央与地方、政府与机构、政府与企业间沟通渠道,形成认证认可行业在国际合作方面的协作网络。
        ()充分利用认证认可部际联席会议,加强与相关部门在认证认可国际合作方面的沟通协调。
        ()构建并完善国际互认体系国内运作机制。吸纳政府部门、企业、消费者组织、最终用户方等利益相关方参与体系运作。
        ()构建国际认证体系国内认证机构与国内相关标准化机构的协调机制。注重标准与认证的结合,积极跟踪国际标准最新进展,研发新兴认证项目,推向国际,实现引领。
        七、提高认证认可国际合作信息化水平和宣传力度
        ()加大认证认可国际合作相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主动、及时、最大限度公开认证认可国际合作相关的政府信息,向认证认可从业机构和企业提供认证认可国际合作信息服务。
        ()积极开发认证认可机构国际合作信息资源,建立认证认可行业国际合作信息采集、发布机制。
        ()加强认证认可对外宣传工作,积极借鉴国外认证认可公众推广经验,建立中国认证认可行业公众推广模式和工作机制,鼓励和引导认证认可从业机构参与对外宣传及交流活动,提升中国认证认可行业的国际声誉。
        八、加强认证认可国际合作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国际组织任职人员人才培养。遴选一批业务能力强,外语水平好的专家,组建国际组织任职人员后备队伍。对优秀人才实行重点培养,实现在国际组织主席、秘书、工作组召集人等岗位重点突破。重点培养青年业务骨干,提供机会参加国际组织青年人才培养计划。
        九、认证认可行业与港、澳、台合作的工作按照中央精神开展。
 
                                                                                                                                                                                                                                                                              国家认监委
                                                                                                                                                                                                                                                                             2015129


关键词:仪器仪表 测试测量 体系认证
浏览量:1244
编辑:五五
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