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感市场营销副总裁邓川军:争取打造成一家传感器的平台公司
发布日期:2021-10-20 10:49

近日,睿感(济南)半导体有限公司(简称“睿感”)市场营销副总裁邓川军先生与感知芯视界记者对话,围绕传感器国产化进阶之路的主题,谈到了传感器产业发展趋势、痛点和破局之道,以及各地在推进传感器产业生态建设需要关注的重要因素。


邓川军 睿感(济南)半导体有限公司 市场营销副总裁


作为传感器产业的实干家,邓川军从事 MEMS 传感器行业多年,先后在 Bosch、InvenSense、Kionix 等国际公司担任高级管理职务, 为早期加速度计、陀螺仪等传感器在消费类电子及工业行业的规模应用,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采访中获悉,邓川军主要负责睿感中国的业务和全球产品销售,力争在3-5年内助力睿感成为全球和本土都具有影响力的MEMS公司。


作为一家本土公司,邓川军在采访中谈到,中国是睿感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从设计到应用,包括生产都会以中国为重心。在投入欧洲研发的同时,加强本地的团队、生产制造,关键技术自主可控。


通过与邓川军对话,可以感受到其清晰的逻辑思维,以及对传感器本土化机遇和发展痛点的准确判断,发现传感器行业在智能化时代的无限可能。


以下是对话内容(有删减):


“市场认可,离不开产品质量、供货可靠性和安全性”


Q:感谢邓总接受感知芯视界的专访。请您简要介绍一下睿感以及公司软实力和硬实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邓川军:睿感是由中国智路资本和ams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成立于2019年,其中智路资本占股51%,ams AG(艾迈斯半导体,英文简称:ams)占股49%。专注于传感器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整个公司的注册总部是在济南。


2020年,睿感在国内正式运营。公司团队近130人,以产品研发为主。企业Fabless的模式为主,目前公司的产品由ams负责生产制造,后期我们会慢慢把相关制造生产环节移转到国内来。


硬实力主要体现在公司基于ams产品线的基础之上,已有产品成熟、质量高,客户基础稳定。软实力主要体现在公司集成了ams客户群,成立之初便有比较好的全球范围国际客户群体。同时,智路资本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客户资源和产业资源,这两方面的软实力对我们在国内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作为一家中国公司,我们的产品技术在全球范围富有竞争力,因此我们积极地跟国内的标准委员会、行业协会等交流融合,将我们现有的经验积累、产品积累和技术积累带到国内来,参与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建议。


Q:请您介绍一下目前睿感的“王牌”产品和核心技术优势。主要聚焦哪些应用场景?


邓川军:我们第一个主要产品是环境类的传感器,比如空气质量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氢气燃料传感器等。睿感的空气质量传感器在汽车领域有广泛的客户群体,奔驰、宝马、特斯拉、奥迪等全球知名的汽车品牌几乎都是我们的客户。


正因为有国外的产品经验和客户经验,睿感在国内进行产品推广相对容易,我们也可以根据中国的情况来进行定制和改进。


另一个主要产品是超声波传感器。这类产品主要应用在水表和气表中。优点是计量准确、功耗低、使用寿命长。目前的成本较高,但相信随着国内的应用普及,能看到这类产品趋势向好。在超声计量芯片这块,睿感在全球市场居于前列。


目前,智能燃气、智能水库和智慧城市建设是国家的基础设施。在大环境影响情况下,自主可控与安全供应显得尤为重要。睿感结合了现在的产品技术,融合了国内产品需求认知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产品在国内市场认可度较好。有一定规模的水表厂或气表厂都在使用或测试我们的产品方案,这也是我们软实力和硬实力有机结合的典范。


Q:睿感基于软实力和硬实力,获得市场认可是不是更容易些?


邓川军:获得市场认可,最终的判断离不开产品质量、供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睿感具备的软实力和硬实力使得产品在市场接受度是令人满意的。同时我们也比较珍惜当前的市场机会,积极和客户配合,将更好的东西带到国内来。


反过来说,产品在国内的应用也促进了整个公司产品的研发进度和使用进程。比如,我们的车规级产品在欧洲认证可能需要3年-5年时间。但国内客户效率更高。特别国产替代的情况下,产品从严格测试到上车使用,快速缩短了进程。所以,市场良好的认可度和提升产品研发进程的相融合是非常好的一个方面。


Q:据了解,睿感总投资1.4亿美元的传感器项目生产用于汽车制造、智能家居领域的高端传感器芯片。请您介绍目前项目的具体情况。


邓川军:这个项目是2020年2月份在章丘启动剪彩仪式,在建设中也受到些许疫情影响,部分设备、技术支持建设、欧洲技术人才无法及时到位。但总体还在有条不紊的进行。我们计划今年年底整个工厂完成建设,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正式开业。


“芯片危机和自主可控的双重影响,给国内企业带来了产业机会。”


Q:请您谈谈目前MEMS市场情况和中国MEMS发展情况。未来驱动MEMS传感器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邓川军:MEMS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微机电系统,这是一个比较好的芯片加工工艺,尤其是制造传感器。以往电化学或物理结构的传感器工艺复杂,价格昂贵,且可靠性有待提升。所以欧美国家从上个世纪70年末80年代初开始研发和使用MEMS技术。


MEMS技术一开始可能在军事上应用较多,但后期最主要推动力是在消费电子中的应用。特别是苹果手机首次使用MEMS加速度计,开启了MEMS传感器的发展热潮。用MEMS的技术去制造传感器逐渐成为主流。


MEMS传感器使用场景最多的是消费电子,现在40%-50%的市场是来自于消费电子领域的手机、平板、电脑、TWS耳机、可穿戴产品等。而且消费电子的市场都是10亿值这样的级别来计量,其市场头部地位当仁不让,是MEMS传感器使用的主要方向。目前消费电子更多细分领域还在不断研发多种类传感器,这一市场一直在呈上升趋势。


第二块最多的应用市场是汽车电子。目前一辆汽车上有很多类传感器,比如CMOS传感器、雷达、激光、人机互动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防止打瞌睡传感器等。特别是随着自动驾驶的更新迭代,传感器的使用量呈爆炸式增长。


第三块应用市场是是工业领域,比如工业制造、工业4.0、黑洞工厂用到的传感器会越来越多。另外,智能家居、智能楼宇、智慧医疗这些场景,传感器应用也非常多。所以整个这些应用领域对传感器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趋势。


而传感器类别中,基于MEMS基础和工艺的传感器将呈现显著的增长,这得益于MEMS带来的好处有微型化、低功耗、低成本。未来传感器与边缘计算、AI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将会更加的智能化和高性能。可以看出,MEMS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目前的挑战是传感器种类太多,需要比较好的共性平台来实现多种传感器的制造或技术支持。


Q:请您谈谈目前国内传感器行业发展的痛点有哪些?这些痛点如何破局呢?


邓川军:传感器在国内的市场应用是非常活跃的。可以看到物联网这一块,中国市场全球最大。智能汽车领域,中国同样拥有最大的市场。进一步说,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随着智能制造升级、产业升级,这些都离不开传感器。


但痛点是中高端的传感器80% -90%依赖于进口。所以我们也能感受到国内传感器产业发展比较艰辛,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我们的起步比较晚,国外MEMS可能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已开始,比如国外知名企业博世、ST、ADI、摩托罗拉等。中国真正开始了解和接触到MEMS技术大概是在2000年以后。


举个例子,我记得2008年,我在博世负责中国业务的销售。在国内销售交流中,很多人的认知是博世的产品有冰箱、洗衣机等,他们对博世拥有MEMS芯片感到好奇。我想从那个时候,大家才慢慢接触到MEMS相关产品。


第二是传感器跟标准的数字芯片和逻辑芯片不同,MEMS传感器涉及到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电路、半导体工艺等,是一个复合型、跨学科非常多的器件。这也导致传感器从研发设计到制造生产时间跨度较大。


另外,传感器有很多产品是非标准化且种类繁多。粗略估计,全球传感器种类共有两三万种,国内能做的传感器种类可能有六七千种。不同于CPU、GPU普适性强的特点,传感器种类多,每个细分方向使用量相对就少,无法带来一定的经济效应和成本效应。所以,投入大产出低的情况下,大家的积极性也不高。


最后想说的是,因为近几年的国际形势,大家明显感觉到供应链存在一些危机。在国产替代的趋势下,国内对国产的芯片、传感器支持力度不断提升。


其实之前的传感器产品几乎都来自国外的传感器大公司。这些公司大多以IDM模式运营,有很多大规模的Foundry厂,同时他们有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技术积累,在竞争上的技术优势和价格优势上足以筑起一道厚重城墙,将后来者挡在行业的大门外。


所以,国内芯片危机和自主可控的双重影响,给国内企业带来了产业机会。可以看到现在国内的一些客户在积极的使用国产传感器。


这些痛点如何破局?从睿感这块的来说,虽然我们的产品技术全球领先,但我们的供应链也会有风险。比如我们也会缺一些最基本的辅助性材料。综合来说,传感器产业链的建设非常关键,不管是产品能够设计出来,还要能生产出来、代工出来。这一块的话,因为睿感成立背景比较特殊,我们也会在在合规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把研发、制造等环节慢慢的移到国内来。


“通过收购、并购的方式,可增加协同效应。”


Q:请您谈谈在缺芯、本土化供应链安全和半导体投资热潮这样的大背景下,传感器企业如何“谋变”?


邓川军:单从市场规律来看,国际上发展比较好的传感器公司有TE、霍尼韦尔、TDK等。可以看出他们的发展壮大也是通过不断的收购、并购来实现的。


因为传感器的门类特别多,公司不可能做到每个产品都去开发,投入产出比低。通过收购、并购的方式,可增加协同效应。比如在共性平台既可以生产加速器,也可以生产陀螺仪等其他产品,这样整个平台使用率更高。对客户群来说,平台可销售多类传感器产品,客户使用起来也比较方便。


所以睿感目前要做的是提升现有的业务,首先是结合国内发展需要或投资人策略,争取打造成一家传感器的平台公司。以现有的产品为基础,将整个客户群、供应链、制造技术整合在一起。在这基础之上,我们再来做技术开发。第二是看到比较好的标的,我们将其整合,形成一个多品种、多产品线的传感器公司,形成规模效应。


另外,传感器的开发与传统的数字芯片不同,其工艺中涉及到机械类、化学类、物理类等制造内容,需要不断的调试、改进。举个做菜的例子,都是同样的原材料,为什么做出来的菜品有好有坏呢?原因是这里面有很多的配方。


比如IDM的模式运营的好处是设计好产品可以立刻去调试、改进,减少沟通和时间成本,加快整个产品的开发过程。这对MEMS传感器公司来说是很好的商业模式。


Q:睿感未来会朝着什么样的商业模式运作?


邓川军:我们现在是Fabless模式,共性的产品技术工艺,可以放在代工厂去做,但关键的工艺技术,比如CMOS、MEMS尤其后道处理的工艺,我们都希望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做的好处也可以开放给国内有同样需求的传感器厂家,极大的提升整个国内的MEMS制造水平。


因为传感器里面有两个单元,一个是MEMS传感单元,另一个是ASIC单元,将这两个die进行bonding,通过SiP技术将他们合在一起的。我认为下一步的工艺就是MEMS和CMOS单芯片的技术,可以整合在同一个die上面的,这样整个产品成本更低、体积更小,这是我看到比较好的趋势。


所以,我们的战略方向是打造成一个传感器平台公司,这个平台不仅可以自用,也可以支持我们的合作伙伴和同行不断发展壮大起来。未来有机会通过整合与合并,发挥规模效应、整合效应。


Q:各行各业谈产业发展和进步总离不开人才创新。请您谈谈当下传感器行业人才培养和创新困境?该如何弥补?


邓川军:真正做传感器的公司确实没有那么多,可以看到传感器行业人才很匮乏,特别是从事技术研发的人才。目前传感器人才可能更多的是聚集在在科研院所、高校里。但科研院所和高校工作模式区别于产业界,更多的可能以课题、报告的形式更多一点。所以产业界和学术界要紧密的配合起来。


睿感这块也是同样如此,我们也在跟科研院所、高校等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去做一些相关专项课题。通过和学术界的互动交流,形成优势互补,推进更多创新技术加速转化落地。


另外,在人才培养方面,睿感也在积极计划将优秀人才派往国外,通过学习、吸收和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带到国内推动产业的发展。


Q:全国很多地方都在推进传感器产业建设。请您对国内各地在打造传感器和物联网产业链与生态建设提出建议。


邓川军:确实也看到很多地方都在建设传感器相关的产业园以及基地等,从传感器企业角度来说,要做好企业和好产品离不开人才、资金、技术和市场4个关键要素。


政府这边对传感器企业招商引资,我相信资金因素基本上都可以解决。另外关键的3个要素,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具备。因此,当地在招商引资的时候,最好有一些产业基础,能给企业发展赋能。


比如,睿感选择在山东发展的原因是有市场、有人才,睿感在当地可以找到产业链上下游市场,很容易产生汇聚效应。比如,我们的产品超声波流量传感器可以应用在水表或者气表中。山东恰好是中国水表两大基地之一,可以占到中国百分之四五十的市场。另外,山东高校科研院所比较多,有足够的的传感器人才。


所以综合来说,各地在打造传感器产业产业链、生态链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可以赋能企业的人才、资金、技术和市场等关键要素至关重要。

关键词:传感器 睿感 MEMS 邓川军
浏览量:17098
来 源:感知芯视界
编辑:清风
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