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汽车还是IT业引领车联网发展,汽车智能化的研发中汽车与IT研发企业的关系,谁在把握话语权,谁更了解用户?
继4月12日腾讯与长安汽车签约成立合资公司发力车联网后,4月15日,腾讯又与中国一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发力重点依然在车联网领域。四天之内牵手国内两大车企,腾讯这不鸣则已,一鸣就要折腾出个大动静啊。
这两次与传统车企的合作,腾讯采取了不同的模式,和长安汽车是以合资公司的形式打造开放式的智能平台,而与中国一汽则是以战略合作的形式,基于“AI in Car”打造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智能网联产品。
发力重点在车联网领域
而在此之前,腾讯已经与广汽、吉利、比亚迪、东风柳汽展开了基于产品层面的深度合作,搭载了腾讯车载智能网联系统的车型也将陆续上市销售。从简单的针对某一款新车型的产品合作,到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再到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可以看出,腾讯与传统车企在车联网领域的合作正在从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延伸,合作模式也在不断创新。
五家车企之中,广汽去年11月车展期间,率先发布了一款集成了腾讯语音技术方案的智能概念车ispace。吉利在今年4月发布的2018新款博越车型中搭载了“AI in Car”系统。长安本月12日与腾讯组建了合资公司,未来将在AI、信息安全、大数据等方面展开更加深入的合作。
车联网领域,目前BAT已经均有布局。百度侧重于自动驾驶和语音入口,阿里专注于打造汽车场景的底层操作系统,而腾讯的AI in Car更像是服务于车企的一种解决方案。似乎也因此,推广起来会更加便利。
聚焦智能网联生态圈
据腾讯披露,腾讯不会做硬件,不会做操作系统,更不会自己造车,他们要做的只是通过与车企协同打造的智能网联生态平台,来为企业提供智慧解决方案。
腾讯与一汽的这次合作将聚焦四个领域:场景研究,即探讨用车场景中用户的需求和痛点;信息安全,腾讯科恩实验室将为一汽提供车联网安全方案;车联网生态,依托腾讯社交、地图、娱乐、支付等资源构建服务生态;云平台及大数据,即在AI、精准营销、大数据分析等领域探索研究应用。
腾讯车联网背后的整个大腾讯生态圈,这也是腾讯在BAT当中最具优势的一点。
如安全方面,腾讯就拥有曾经远程帮助特斯拉修复过系统漏洞的科恩实验室,可以说在网络安全领域属于全球领先的级别了;内容方面,腾讯的海量版权音乐、视频、新闻等内容生态都可以无缝嫁接到车载服务体系中,是天然的巨大内容库;而社交领域腾讯的“霸主”地位自然不用多说了,这是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都无法撼动的。
另外腾讯还在人工智能、大数据能力和云计算等领域的能力,都足以助力车企在智能网联的发展。
车联网 5 个产品战略
具体到整个车联网战略,腾讯主要规划了 5 个产品:
腾讯车联 API(去年和四维图新合作的 WeDrive)、车联 ROM、车联 App、MyCar、汽车穿戴硬件/安全驾驶(主要由硬件+API 组成,之后会发布路宝、ADAS 等产品)。
大家最关心的「杀手级应用」——微信也正式上车了。
三款产品全方位“打击”:分别是车联 ROM、车联 App 和 MyCar,先介绍一下产品。
车联 ROM:简单理解是后装车机的 UI 。腾讯在其中主要负责应用层的设计(就是大家直接感受得到的界面),其余架构层,硬件等都选择和后装车机厂商合作。这部分选择后装车机的原因你也懂,主机厂的 ROM 可不是那么容易就拿得下来。况且,在前装业务上,腾讯还有四维图新旗下的 WeDrive。
主要功能:导航、QQ、音乐、电台、微信(仅限于位置、音乐的共享等,不能聊天)。
合作方:路畅、华阳等后装车机厂商。
车联 App: 兼容第三方的车机手机互联方案,这部分关键在于兼容性,腾讯想要支持尽可能多的第三方的方案。
主要功能:QQ、音乐、路况(注意是路况不是导航)、电台。
合作方:博世 mySPIN、东软、福特 Applink 等车机手机互联方案解决商。
MyCar:可以在微信或手机 QQ 端 添加车辆成好友(车辆需联网),实现音乐分享和位置发送,查看车况,甚至可进行简单控制。这部分需要跟车厂进行深度合作,是能够体现企业整合能力的关键。

主要功能:微信、QQ 端的查看车况、部分控制功能。
合作方:目前有奔驰、宝马的部分车型。
微信上车,能撑起腾讯车联网吗?
从硬件角度来看,腾讯这次选择利用软硬件供应商、主机厂等现有资源的方式还是很明智的。互联网公司自己造硬件始终有些「得不偿失」,倒不如发挥好品牌传播优势,做一个资源整合平台。
而且在这样的合作策略中,用户能够直接接触的产品层面都是腾讯负责(做 ROM,UI 等)。对于用户来说,这部分是每天接触最多的场景,他们反倒不会花精力去了解这款车机的硬件是谁做的、构架是谁搭建的(这些对于消费者来说没那么重要)。这一点腾讯做的算是成功。
但在实际推广应用的时候,用户只会选择最能满足需求的产品。具体到腾讯,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差异化,而差异化的核心是社交功能(国内第一是必须的)。毕竟对于开车的人来说,社交产品中微信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场景(别跟我提 95 后的数据)。
所以回到产品功能体验部分,我觉得腾讯的问题在于微信虽然上车了,但开发的程度还不够。
在这里我又得重复一下我的观点。我始终觉得讨论用户在车内的聊天需求是一个伪命题,与其让用户冒险去使用手机查看信息(这里不指所有人,请勿对号入座),倒不如把这些功能更好的整合进入车内。

在我看来,只是简单的通过微信查看车况、再加上音乐、分享位置导航(可以显示人、车、好友的位置)的功能还远远不够,远没有把最基本的社交属性发挥出来(我并没有体验到微信聊天这一基本功能),用户该用手机聊微信的时候还是得拿出手机,危险并没有解除。
反倒是 QQ,从年初的宝马 QQ 到现在的车联网功能开发,一直都要比微信发展得快些。这么比喻吧,如果说现阶段的 QQ 已经坐在了车里,微信可能只是刚开车门迈了条腿而已,这远远不够支撑体验上差异化的需求。
竞争很激烈
在发布会上,腾讯极力想要向外界传达要做平台、兼容一切的信息,他本身在 资源、数据、安全技术 方面的积累可能也是车联网产品的很大优势(例如利用滴滴出行和自身地图业务来获取路况、QQ 音乐和版权内容、QQ 安全卫士的技术积累等等)。
但这些优势可能并不能保证绝对优势的竞争力,毕竟车联网领域竞争很激烈, BAT 和乐视等互联网巨头都在做。腾讯之前可能在竞争中相对落后,但发布了三款产品之后也算是「迎头赶上」了。
就在一周前,百度在世界大会上也发布了车联网相关的战略,腾讯也紧随其后。所有我们有理由相信,车联网领域的竞争已经从研发开始向应用推广阶段过渡,而战争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