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方案 » 解决方案 » 石油化工 » 正文

溢油监测系统解决方案


  来源: FLIR红外热像仪 时间:2019-01-24 编辑:思杨
分享到:



首先,从海洋溢油的危害性来看,石油及其炼制品(汽油、煤油、柴油等)在开采、炼制、贮运和使用过程中进入海洋环境而造成的污染,是目前- -种世界性的严重的海洋污染。其中,石油对海洋环境的危害性最大。石油入海后即发生一-系列复杂变化,包括扩散,蒸发,溶解,乳化,光化学氧化,微生物氧化,沉降,形成沥青球,以及沿着食物链转移等过程。这些过程在时间、空间上虽有先后和大小的差异,但大多是交互进行的。石油进入海洋后,主要是对海洋环境、海洋生物以及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危害。

海上溢油污染灾害的日趋频繁,引起世界各因对近岸海域的海上溢油倍加关注。实时监测海面溢油,是当今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与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发生溢油事故通常会伴随着恶劣的气象条件,这是造成近岸溢油监测难以开展的原因之一。


船舶溢油监测分类,根据搭载传感器的不同平台来分类

目前世界对海洋溢油监测主要分为三大手段:航天监测、航空监测和陆地监测。
      航天监测主要是将传感器搭载与人造地球卫星上,在外层空间对地球大洋进行观测。此种监测手段的优点在于所观测的范围广,观测图像比较直观;缺点主要是成本高,对所搭载的传感器要求很高,容易受到恶劣天气状况的制约,且人造卫星存在重访周期问题,不利于提供溢油状况的连续追踪图片。
        航空监测主要是将传感器搭载与巡航飞机上,在距离海面较近的高度对海面进行巡查。此种监测手段的优点在于机动性强,所搭载的传感器种类多,能够得到非常直观的溢油图像,有利于了解溢油的具体情况;缺点是成本较高,无法进行全天候的观测,受到飞机巡航距离的限制,只能观测近海状况,同样也容易受到恶劣天气状况的制约。
      陆地监测主要是将传感器放置于沿海监测基站,对沿海状况进行监测;此种监测手段优点是成本低,可以获得比较直观的溢油图像,对多观测范围内海域可进行24小时全天候监测;缺点是基站固定,观测范围十分有限,同样受到恶劣天气状况的限制。
      以上三种观测手段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但在当今世界海洋观测领域,航天与航空观测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二者中,虽然航天遥感监测溢油事故相对航空遥感而言,在其灵活性、准确性、传感器应用种类上存在- -定的差距,但它在全天候、全天时以及经济性.上体现出了自己的优势。而今,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传感器的性能以及计算机技术都有了迅速的发展,航天遥感技术也将在其带动下日趋完善,成为海洋溢油监测的主要途径。


根据所应用的探测技术的不同来分类

目前世界应用的探测技术主要包括微波遥感技术、热红外遥感技术、多光谱可见光遥感技术以及其他一些要干技术。

微波遥感技术:微波遥感技术主要形式是雷达, 雷达监测时采用X波段,该波段雷达工作具有最佳的抗干扰性,能够很好的克服天气因素对电磁波回波产生的影响,在雾、云、雨等恶劣天气下仍能够正常工作,能满足雷达对海面溢油的监测需要。近年来,雷达监测技术研究的领域多集中在合成孔径雷达(SAR)与侧视机载雷达(SLAR)上(0,观测较大范围的海面溢油情况,为及时采取溢油清除等应急措施提供了很好的手段。

热红外遥感技术:热红外遥感技术是指传感器的工作波段在红外波段范围之内的遥感技术。探测的波段- -般在0.76-1000微米之间。是利用红外遥感传感器(例如红外摄影机、红外扫描仪等)探测远距离以外的目标所反射或辐射的红外特性差异的信息,从而确定目标的性质、状态和变化规律的遥感技术。

下面系统介绍一下这两种探测技术的实际应用。先从雷达监测系统说起


溢油雷达监测系统介绍

关键词:菲力尔 红外热像 溢油    浏览量:4300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技术方案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