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方案 » 产品应用 » 正文

揭开关于激光雷达传感器的常见误区(2)


  来源: 虹科智能感知团队 时间:2021-05-27 编辑:清风
分享到:



在很多基于传感器的应用中,激光雷达传感器备受青睐,纵使应用广泛,也不免对激光雷达技术存在着一些误解。在第一部分内容里,我们已经给大家揭开了六个常见误区,接下来我们给大家介绍第二部分内容。



误区1:在隐私保护方面,激光雷达与相机相同


与相机不同,激光雷达不记录任何颜色信息。它只捕获三维距离数据来创建点云,从而在保护隐私的同时生成整个场景的图像。


随着传感器的使用率逐年上升,隐私问题备受关注。例如,全球范围内的智能城市项目在数据收集和使用方面引发了很多争议,以至于欧盟一直禁止在公共场合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直到政府当局出台规定和规范其使用。


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传感器能够捕获和存储人的照片,然后通过分析面部数据进行身份识别。虽然关于使用监视和识别应用的优劣孰大孰小确实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难题,但激光雷达技术可以在保护隐私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通过算法分析激光雷达采集的点云数据准确、可靠地追踪行人、车辆和其他物体。但是它不会记录任何颜色信息,而只会捕获3D距离数据创建点云,生成的整个场景具有匿名性,在周边安全检测、人流管理和人口计数等对隐私权敏感的应用中,充分体现出其价值。


激光雷达探测到两个人拥抱而不暴露他们的身份


误区2:iPhone激光雷达和常规激光雷达功能类似


iPhone激光雷达使用的传感器类型、扫描范围和分辨率决定了它无法提供与常规激光雷达相同的功能。


苹果公司最近发布的iPhone12 Pro和iPad Pro设备引入了激光雷达。iPhone激光雷达通过发射光波脉冲来创建物体、人和周围环境的小范围3D深度图。这些点测量彼此之间的距离,创建“点域”,并生成尺寸网格。这个工作原理听起来可能很熟悉,那是因为这基本上是对过去使用的TrueDepth相机人脸识别技术的更新。


但是这些激光雷达技术与常规的激光雷达技术一样吗?iPhone激光雷达采用闪光照明和无扫描技术,整个视场是用一个宽脉冲发散激光束来实现探测的。这与常规的扫描式激光雷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常规的激光雷达发射准直激光束一次只采集视场中的一个点。虽然常规的激光雷达也有闪光式的,也就是Flash激光雷达,但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比较iPhone激光雷达和常规扫描式激光雷达。


常规扫描式激光雷达和iPhone激光雷达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探测范围:在消费行业之外的应用中使用的激光雷达探测范围和分辨率等性能上比iPhone激光雷达更高。例如,虹科的Cube 1激光雷达射程可达250米,而iPhone的激光雷达只能测量分析5-10米的距离。



iPhone采用激光雷达大规模商业化,让这项技术备受瞩目,也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熟悉和了解激光雷达技术。就像相机一样,它也将推进整个半导体生态系统的发展,为光学和电子学研究打下深厚基础,在将更加广泛地应用到其他行业领域中。实际上,iPhone激光雷达确实提高了在低光照条件下,相机的对焦速度和精度。但目前还不能应用于自动驾驶车辆、高精地图等大规模应用。


在分辨率方面,像Cube 1这样的典型扫描式激光雷达每秒可以生成500多条扫描线,生成数十万个数据点,从而产生非常高密度的点云。相比之下,据报道iPhone激光雷达每帧最多只能测量500个数据点,分辨率较低。


误区3:激光雷达会损伤人眼


所有激光雷达产品为确保人眼安全,均按照1级人眼安全标准(IEC 60825-1:2014)生产制造。


关键词:激光雷达 传感器 虹科    浏览量:6029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技术方案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