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高华科技”)日前通过注册,准备在科创板上市。
高华科技计划募资6.34亿元,其中,2.66亿元用于高华生产检测中心建设项目,1.68亿元用于高华研发能力建设项目,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2022年营收2.76亿元,净利润8116万元
高华科技的主营业务为高可靠性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主要产品为各类压力、加速度、温湿度、位移等传感器,以及通过软件算法将上述传感器集成为传感器网络系统。
招股书显示,高华科技2019年、2020年、2021年营收分别为1.3亿元、1.56亿元、2.26亿元;净利分别为2069.89万元、3521.44万元、7001.35万元;扣非后净利分别为1889万元、3250万元、6766.4万元。
图片来源:公司招股书
高华科技2022年上半年营收为1.32亿元,净利为3856.57万元,扣非后净利为3629万元。
高华科技2022年营收为2.7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1.74%;净利润为811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5.92%。
高华科技预计2023年第一季度营收为6000万元到6500万元,同比增长18.67%-28.56%;预计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250万元到1400 万元,同比增长13.11%-26.69%;预计扣非净利润为1150万到1250万元,同比增长15.93%-26.01%。
此前,南京高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华科技”)已经完成数亿元战略融资,由国投创合投资。该轮融资用于支持企业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研制及新市场拓展。
高华科技成立于2000年2月,是以研发高可靠MEMS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及工业互联网系统工程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批量化研制工业级压力、加速度、温度、湿度、位移、转速、热流等各类传感器,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关键芯片自主研发,高质量完成了航空航天、高铁动车、矿山矿井、船舶、工程机械等重大工程所需传感器的研制和批量配套任务。
高华科技曾获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有功单位,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称号。其产品在多个领域实现“零的突破”,成为“国产首台(套)”,并实现“量产配套”。
其设备智能运维平台利用智能感知、物联网、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技术,聚焦钢铁、化工、煤炭等行业的关键设备,通过对现场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实现实时检测、故障诊断和预测性维护;通过对设备数字化建模,构建适合现场应用的智能预警体系;利用智能诊断模型、专家人工诊断等多种方式在线提供诊断结论,并结合可视化技术展示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助力工厂降本增效。
经过20年的探索和发展,高华科技攻克了传感器芯片设计封装、补偿技术、系统组装、传感器测试标定、大容量无线实时网络传输、复杂应用环境适应性等核心技术。
高华科技不仅先后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科研课题,还与北京大学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传感器技术联合实验室,与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分会理事单位、铁道机车与动车理事会理事单位。
高华科技坦言公司存在以下风险:
一、研发成果未达到预期及技术升级迭代的风险
高可靠性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系统属于技术含量较高的知识产权密集型领域,具有研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的特征。公司需要持续对现有产品升级更新、对新产品进行开发,均需保持较高强度研发投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公司近年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预计未来将继续保持较高比例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6.57%、13.16%、11.91%。
传感器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下游客户需求变化快,技术的升级迭代可能导致原有市场和技术局面发生重大变化,企业需要及时推出适应客户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以跟上客户需求变化的节奏,进而保持公司产品及服务的竞争优势,巩固市场地位。
在公司研发投入占比较高的情况下,如果出现公司研发的新产品或对现有产品升级效果不及预期、研发出的产品无法满足下游客户的需求或与竞争对手产品相比处于劣势、技术升级迭代速度和成果未达到预期水平、某项新技术的应用导致公司现有技术被替代,公司将面临研发投入难以收回的风险,导致公司行业地位和市场竞争力下降,进而影响后续进一步研发投入,对公司业绩和经营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二、市场竞争风险
传感器产业技术变革较快,产品应用不断扩展,全球行业巨头正在深度整合,行业竞争格局不断变化,竞争态势不断加剧。随着政策鼓励与扶持,国内也涌入大量企业参与各类传感器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
对于军用传感器,公司将在现有市场中面临国家科研院所、国企下属科研单位的竞争,由于军用传感器应用领域的特殊性,公司主要在新品开发和供应安全上投入资源,避免在存量市场中进行恶性竞争;对于工业传感器,随着公司在工业互联领域的积极布局,公司将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中面临充分的市场竞争和挑战。如公司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的行业地位,将可能导致市场占有率下滑和利润率水平降低。
三、毛利率波动风险
报告期内,发行人业务规模扩张较快,导致毛利率存在一定波动。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综合毛利率分别为57.71%、58.01%、60.77%,公司凭借产品品质和技术优势,报告期内销售规模不断提升,主营业务毛利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如果未来市场竞争加剧、国家政策调整或者公司产品未能契合市场需求,产品售价及原材料采购价格发生不利变化,则公司毛利率存在波动的风险。
四、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合计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2.95%、69.92%、74.71%,下游客户集中度相对较高。由于发行人主要客户包括A集团、B集团、C集团、D集团、中车集团等央企集团,集团客户下属多家子公司向发行人采购,导致集团合并口径交易金额较大。集团各下属子公司采购履行独立的决策程序,不属于集团集中采购,因此不存在对单一客户严重依赖的情况。
公司与主要客户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按照行业惯例,通常主要客户的供应商更换流程复杂且可能性较低。目前公司积极研发,一方面满足现有客户的新产品需求,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新客户、开拓新市场以减少客户集中度高导致的潜在不利影响。未来随着公司客户数量的不断增加,预计客户集中度将有所下降。如果公司在新业务领域开拓、新产品研发等方面进展不顺利,或现有客户需求大幅下降、采购策略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则较高的客户集中度将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五、应收账款余额增加导致的坏账风险
随着公司经营规模扩大,公司应收账款规模不断增加。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8,109.92万元、10,966.09万元、15,341.13万元,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23.40%、28.79%、23.46%。公司下游客户主要为大型央企集团,信用状况良好。
公司已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应收账款计提了充分的坏账准备,但公司应收账款规模随营业收入增长而增加,如果宏观经济形势恶化或者客户自身发生重大经营困难,公司将面临应收账款回收困难的风险。
六、存货跌价风险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7,058.81万元、8,857.08万元、12,880.04万元,占当期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20.37%、23.25%、19.70%。公司存货主要由原材料、在产品、库存商品等构成。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按照存货跌价计提政策对存货进行减值测试,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公司存货金额较高,一方面对公司流动资金占用较大,导致一定的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如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可能出现存货跌价减值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