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仪商网!
资深专家

孙玉香:深耕多维力传感器技术 让智能“力感知”大显身手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智能所智能感知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里,副研究员孙玉香与同事正忙着对多维力传感器进行性能测试。孙玉香是安徽芜湖人,2009年从南京理工大学硕士毕业后,回到省内,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在所里工作的十余年期间,孙玉香在职攻读了博

广电计量党委书记、总经理黄敦鹏: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推动业务多元化升级

核心导读近日,南方都市报湾财社“透视广州国企改革”专题采访组走进广电计量,采访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黄敦鹏,从市场化体制机制改革、业务结构优化布局、技术创新、内生外延双轮驱动等方面,剖析广电计量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之道。黄敦鹏表示,得益于广州无线电集团“改革”和“创新”的基因,广电计量过去实现了持续快

中电科思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年夫顺——中国电子测量仪器行业的“带头人”

作为我国电子测量仪器学科的带头人,年夫顺从事电子测量仪器科研工作已超过30年,主要研究方向是微波矢量网络分析仪、毫米波与太赫兹测量仪器和自动测量系统,现任中电科思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在电子测量仪器领域,年夫顺的科研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北斗导航卫星、5G移动通信、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重大专项以及相控

奥谱天成董事长刘鸿飞:推动高端光学仪器国产化

推动高端光学仪器国产化——“奥谱天成”董事长刘鸿飞的返乡兴业之路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福芳 通讯员 郑娜【“伯乐”推荐】奥谱天成(湖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鸿飞。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福芳 摄奥谱天成(湖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鸿飞,博士毕业后一直在国外仪器巨头企业工作,切身感受到国外仪器企业对

奥松电子董事长张宾: 智能传感器研发领域的技术带头人

导语:在当前国外有关技术封锁及国内区域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张宾带领团队在微机电系统(MEMS)半导体智能传感器领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技术壁垒,补足短板,优化产品设计、完善检验检测,建立以质量为基础的品牌发展战略,加快市场化推广应用,用科技服务民生、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2025年中国芯片自给率达

北理工传感智能创新中心主任倪小龙:万亿级氢能市场爆发,传感器机会有多大?

近年来,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可持续的二次能源,正逐渐被约40个国家视为气候友好型能源解决方案的重要选项。我国各部委已密集出台各项氢能支持政策,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氢能产业发展已具燎原之势。值得注意的是,氢气作为一种容易泄漏的气体,常态下极易燃烧和爆炸。如何在制、储、运、用等环节中,利用氢气传感器等检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尤政:加快人才培养自立自强

◇不断完善评价导向,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金标准 ◇卓越工程师培养需要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组合成新系统并不断迭代,以做出创新产品作为培养模式的评价标准。这是新时代工程师的底色,也是区别于国外工程师、传统工程师的卓越所在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扈永顺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在新中国朝阳中诞生的一所高校,

高德红外常务副总经理苏伟:见证中国红外探测进入“百万像素”时代

2021年2月,在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上,高德红外高性能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斩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数日后,该公司自主研制的我国首款百万像素级双色双波段红外探测器,通过行业专家科技成果评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填补国内空白,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中国红外探测技术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学明:胆子大一点,敢于去做!

科学家杨学明每一步的选择都有点“江湖豪气”。研究了近10年分子光谱学的他,决定转向研发科学仪器,开启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因为“做了很多的分子光谱工作,没有找到让自己激动人心的方向”。研发科学仪器,杨学明有他的底线——不能跟别人一样,要研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仪器、要找到最好的实验方法,做真正对本领域发展

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得者杨学明:做些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想做好实验科学研究,应该先把科学仪器做好,掌握关键技术。”20多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学明一直在研发先进科学仪器的道路上努力探索和前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学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供图)2022年末,他因研发新一代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量子态分辨的

汉威科技董事长任红军:科技创新越来越受重视

12月20日,河南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在郑州举行,95家优秀(杰出)民营企业及97位民营企业负责人受到表彰,汉威科技成为获表彰的10家杰出民营企业之一。次日,在大河财立方举办的微博连麦活动中,汉威科技董事长任红军表示,感谢政府对汉威科技的厚爱,这也是对汉威科技20多年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的认可。科技创

专访院士尤政:国内MEMS技术如何培养卓越工程师

近日,由新华社主办的《瞭望》新闻周刊,就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为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等问题,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尤政院士以国内MEMS技术人才和华中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等例子进行了回答。在华中科技大学精密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内,科研人员进行卫星编队仿真控制的研究(2023年1月4日摄)华中

蒋庄德院士:打破封锁!在国内率先将MEMS传感器技术推向工程应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在世界上真正立足并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必须占据高科技领域的阵地,一定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精密工程研究所所长蒋庄德说。多年来,蒋庄德心怀“制造强国”目标,夙兴夜寐,埋头苦干,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微纳制造与先进传感技术、精密和超精密加工与测试

西人马董事长聂泳忠:趟出一条本土IDM传感器企业的创新路

近年来,随着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的加速发展,智能手机、智能汽车、可穿戴设备、机器人、智慧医疗等应用不断迭代升级,全球城市正逐步向创新化、智能化、规模化的方向迈进,其中的核心关键部件之一就包括传感器。众所周知,传感器是万物智能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做好一支传感器是横亘在传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潘时龙:微波光子学的逐梦人

潘时龙,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他在微波光子学领域辛勤耕耘、不懈钻研,为雷达装上了一双“智能眼睛”。回国任教勇攀科研高峰2009年,潘时龙正在加拿大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彼时,世界主要国家在微波光子学领域展开激烈竞争。1年后,当

张学记院士:深耕传感领域30余载,毅然回国打造传感器强国

▲张学记院士“回国不需要理由”1989年,张学记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此后,他用5年时间获得博士学位,并先后到斯洛文尼亚、瑞士和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主攻方向为生物传感器。刚出国时,无论是那里的实验设备,还是研究人员待遇,都让张学记感受到了“宇宙级差距”。正是这种差距,让他更加努力钻研,而在国内求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