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专访 » 资深专家 » 精英人物 » 正文

王肖沐四年磨一“材”,只为做出最灵敏的红外探测器


  来源: 科技日报 时间:2019-12-30 编辑:清风
分享到:




此后,王肖沐向《自然·纳米技术》投稿,阐述这一新发现。经过两轮审稿,审稿人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可令人遗憾的是,因为相关器件做得不够干净,使黑磷发生氧化反应,所以无法准确阐释实验机理——文章被拒了。


“这项研究虽然很有挑战,但是我坚信通过努力,这个问题是很有可能被解决的。”此后的2年里,王肖沐不断进行试验,可始终没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接连失利后陷入自我怀疑


直到2016年回国,这一研究终于有了起色。“研制中红外探测器,正好能用上之前黑磷的研究成果。”王肖沐说。


2016年10月,去南京大学入职报道时,王肖沐错过了招募实验组成员的最佳时机。为了成立团队、完成研究工作,他只能从合作伙伴、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缪峰教授团队“借”来一个学生,组建起了最初的研究组。


一个老师、一个学生,回想起当初的艰难,王肖沐开玩笑说“自己团队的风格是极简”。


几个月后,实验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不仅获得了干净的界面,还制出了性能优异的中红外弹道雪崩光电探测器和弹道雪崩场效应晶体管。


“可以说,这可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灵敏的中红外探测器件!”王肖沐说。


有了这一进展,王肖沐团队这次决定向《自然》杂志投稿。经过漫长的审稿过程,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他们再次被拒。


接连的失败,曾让王肖沐一度陷入自我质疑,情绪变得有些低落。“我们的实验,做得非常艰难,有时就连我们自己都开始怀疑,是不是错了?在现有条件下,还能否获得实验数据?”他说。


但这样的状态,王肖沐并未持续很长时间。“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谁还会相信我们?”他回忆道。

论文再次被拒后的那个春节,王肖沐和学生都没怎么好好过。和家人短暂相聚几日,他们就匆匆赶回实验室。假期里大部分时间,他们都一起做实验、整理数据,每天都在无休止地讨论、测试,前前后后做出了大概四五十个器件。


今年4月初,实验组的学生给王肖沐发来一张电子干涉图,上面的信息显示——实验终于成功了。当时,王肖沐激动地几乎要跳起来。


“4年前,我肯定想不到,能取得这样的成果。我们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今回想起来,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王肖沐感慨道。


从2014年11月到2018年10月,历时整整4年,这项成果最终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科技日报 实习生 季天宇 科技日报记者 张 晔)


什么是红外探测器?


关键词:王肖沐 红外探测器 半导体材料    浏览量:1024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人物专访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