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25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近日,达威股份发布公告,旗下全资子公司成都达威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将投资建设智能视觉检测装备生产基地项目。该项目投资估算1.4亿元,建设地点位于成都市新津区,占地约36亩,将新建厂房、智能化车间及其他配套用房
人民日报:汽车产业加快智能化电动化转型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近日,RoboSense速腾聚创宣布2023年8月车载激光雷达单月销售量突破20,000台。自从今年4月上海车展掀开了全球汽车产业智能化新时代帷幕,RoboSense速腾聚创仅历时4个月即登上新的量产高峰,刷新了
记者日前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获悉,该集团下属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研发的两款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核心传感器已实现百万量级装车交付,加快提高汽车系统自动化、智能化和可靠性水平。当前,汽车产业发展逐渐进入
据乘联会联合发布的《2023年7月汽车智能网联洞察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L2级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已经逼近40%。L2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的提升,宣告了汽车“智能化”下半场的到来,智能化硬件发展将进入新的
9月24日,河南省政府发布《支持重点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链式改造提升若干政策措施》,出台27条举措 “真金白银”支持重点产业链改造提升。具体内容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鼓励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创新领航
插播一条消息!仪器仪表行业每年一度的盛会已经定档——IMCA 2024华南测试测量产业大会将于2024年6月19日-21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新馆)隆重举行。随着工业数字化与智能化的趋势日显,智能制造也成为现代工业
记者日前从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获悉,2023年该院研发的两款MEMS核心传感器实现“百万量级”装车交付,领跑国家汽车传感器自主创新步伐。 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汽车产业的发展逐渐进入电动化、智能化和无人化
传感器行业是当今科技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驱动力,被誉为现代智能化的神经触角,是万物互联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能够感知、测量和监测环境中变量的装置,其通过将实际世界的信息转换为电信号或数字数据,为我
继智能化后,电表再次迎来重要升级。近日,全国首个基于国网智能物联电表架构的电碳表项目在江苏苏州投入试点应用。该表可让电力用户和有关部门实时掌控碳排放情况,实现电力全链条碳排放量由“核算”向“计量”转变
华为投资传感器领域版图正在不断扩大。作为物联网的核心感知技术,传感器甚至被认为是赋能万物智能化的核心技术之一,而对于试图在半导体、汽车等产业全面扎根的华为,布局传感器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此外,作
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特色智能制造产业驶入快车道科技赋能,“承德制造”再崛起今日看点装备制造业是承德传统优势产业,曾涌现出承德输送机等多家在全国同行业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的知名企业,一度在全国
力感知能力是各行业实现智能化的关键性难题,因此智能力传感器成研发热点。“现阶段,几乎各行业都需要力觉感知能力以满足精细化与智能化的需求。以医疗场景为例,腹腔镜手术,经自然腔道手术,介入手术等纷繁的手术过程中,器械无法量化表示力的大小,因而医生只能依靠手感操作,这为诊察及手术过程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华力创科学联合创始人鱼晨博士向记者表示。
7月19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发布会上,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在回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记者关于我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进展情况的问题时提到,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消息,7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主持召开制造业企业座谈会。会上,来自电子、石化化工、钢铁、装备制造、汽车、食品、轻工纺织等领域的10家重点企业负责人作了重点发言,围绕
近日,在浙江苍南仪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来自中国计量大学的教授黄咏梅、副教授赵伟国,正在与企业商讨攻克仪器仪表关键技术的合作细节。企业相关负责人期待地称:“这次合作,有望为企业竞逐设备智慧化、人工智能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业智能化与数字化成为社会发展趋势。而科学仪器仪表在这一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现代产业科研、生产、试验、维修的必备条件,也是行业取得突破性科学成果的重要手段。
鲁网6月6日讯(记者 李海婧) 小传感器有何“超能力”,如何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6月6日下午,“数字先锋城市济南行”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济南智能传感器产业园,沉浸式感受智能传感器的“超能力”。智能化时代,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深入,以制造业数字化与智能化为关键特征的智能制造时代如期而至,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趋势风起云涌,为精密、超精密测试测量仪器关键技术创新与突破创造了新机
红外热成像仪产业或许已达到了迈入家庭生活的里程碑。“红外行业正朝着多样化、智能化和便捷化的方向发展,飒特红外基于32年技术积累和对市场的深刻洞察,决定推出红外消费品,这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