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观察 » 市场分析 » 正文

汽车制造业与工业机器人的矛盾之争?


时间:2016-03-04 作者:五五
分享到:



接下来冲压成型、无烟铆接、滚边、涂装、装配,每个工位都配有“紧固作业机器人”——拿着改锥的低端工种。机器人会用螺丝刀吸起螺钉,移动到螺丝孔的位置并拧紧。1个工件上共有10多个螺丝孔,可一气呵成连续完成。操作时间约为60秒,每一个螺丝的力矩都严格按照规定,不会出现偷懒而少拧半圈的现象。

整个工作场面看起来错落有致、富于美感。除了关节电机运转的高频嗡嗡声,只剩下节奏感极强的“砰砰”铆接声。

机器人工作的车间其实无须照明,除非它们的人类看守想看到它们如何干活。在机器人的可靠性达到新高度之前,恐怕必须如此。而玻璃幕墙后面的会议室,显然只是给人类员工使用。

这一切的背后,是几百名工程师花费数月时间进行的软件调试、运动规划、工序优化、系统测试,极为繁琐的部署过程。

机器人公司即将依赖专门的算法规划公司,实现可靠的逆运动算法,以便减少令人疲惫的部署过程。能实现自我规划、深度学习的机器人系统,按照乐观的估计,可能在2030年以后出现。即便在那时,也因高昂的成本,很难大规模使用。

正在拉长的阴影

按照中国新建的主流汽车生产线布局水平,机器人占据的工作岗位,在10年前有40%曾属于人类。波士顿咨询集团发布的一项报告称,到2025年,除掉初期昂贵的预算,机器人也能使汽车行业的人工成本下降33%

机器人在中国汽车行业的大规模运用,带来的影响是复杂的。一方面,随着机器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工人失去了更多的岗位,导致生产组织方式的革命;另一方面,随着人工费用上涨,正在迫使汽车制造商更多地部署高度自动化生产线,以及将生产线设立在距离市场更近的地方,这无疑延缓了中国“失去”制造业的速度。

长期以来,汽车生产和服装没什么两洋:生产已经尽量转移到低成本地区,唯一的阻碍似乎只是能否招募到足够的熟练工人。而机器人的介入,使产能转移逐渐变得不那么迫切。机器人使人工高成本地区部分恢复了竞争力。对供应链的成熟度和市场深度的考量,可能压过人工费用。

剩下的问题似乎是,在世界各地,智能机器人以多快的速度取代人类劳动力。

眼下的机器人部署方式,似乎已经达到了瓶颈。无论将机器人产业分工如何划分,持续提升效率、压低成本的路已经走到尽头——如果机器人的智商还像30年前那么弱鸡的话。

霍金和马斯克都警告过人工智能带来的危险性。在他们担心的局面发生之前(AI达到某个门槛后会以超乎寻常的速度自我进化,并对人类的控制产生敌意),我们更应该担心人类的工作被AI抢走。

关键词:仪器仪表 测试测量 工业机器人    浏览量:228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市场观察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