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在人民大会堂颁授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2人获得了最高科学技术奖,一位是大名鼎鼎的诺奖获得者屠呦呦,名气没那么大的赵忠贤。他有何来历,如何登顶科技高峰的?
赵忠贤接受习近平书记颁奖
“北京的赵”一战成名
赵忠贤是当之无愧的超导“大玩家”。40多年里,他的团队用自制的炉子或淘来的二手“土炮”,在“不及今天百分之一”的硬件条件下,“玩”出举世瞩目的重大突破,“玩”出临界温度的世界纪录,“玩”出中国高温超导跻身国际前列的科研地位。
超导体是当温度降低到一定数值时,其电阻突然消失的材料,它在信息通讯、生物医学、航空航天等领域有巨大应用潜力。超导体要实现超导态,必须要有极低温的环境。为此,科学家一直梦想寻找到较高临界温度的超导体。
1986年,45岁的赵忠贤偶然读到一篇欧洲科学家柏德诺兹和缪勒发表的论文,讲的是“铜氧化合物可能存在35K超导性”。当时很多人不相信,但赵忠贤是少数“醒得早”的人。
那时科研条件异常艰苦,好多设备是赵忠贤团队自己现造的,烧样品的炉子是自己动手绕的,买设备都买二手的。
有了自制炉子,赵忠贤和同事们没黑没白得干,夜里不睡觉,困了就在椅子旁桌子上靠靠,有事叫起来继续。
好在研究不需要特别精密的仪器,很快,赵忠贤团队在镧-钡-铜-氧体系中获得了40K以上的高温超导体,一举颠覆了认为“超导临界温度最高不大可能超过40K”的麦克米兰极限!
一时间,世界物理学界为之震动,“北京的赵”一“战”成名。
赵忠贤团队的研究使得超导电性低温环境的创造由原本昂贵的液氦替代为便宜而好用的液氮,并因此获得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科研进入低谷时,一些研究者纷纷“转向”,有些研究团队甚至解散了。但赵忠贤认定,高温超导研究有潜力,未来必将有重大突破……
没有久坐“冷板凳”的深厚积累,就不会有成果的爆发,铁基超导体的研究中,赵忠贤团队只用2个多月就创造了临界温度55K的纪录,他们熬了3个通宵,撰写出初期最关键的3篇论文。
科学梦的召唤 50年磨一剑
从最早接触低温物理算起,赵忠贤与超导结缘已有50年,他是首位“40后”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赵忠贤学的是低温物理,由著名物理学家张宗燧给他上课。来做报告的,有陈毅这样的领导,也有钱三强这样的科学家。沐浴阳光雨露,聆听教诲熏陶。赵忠贤心中就一个想法,老老实实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1964年,赵忠贤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他曾被派往英国剑桥大学进修,接触了世界超导研究的最前沿。回国后,他提出要“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
随后几年,赵忠贤的研究几度受阻,项目批不下来,甚至连“摊儿”都被解散了。但梦想总在冥冥中召唤,指引赵忠贤历经万难,初心不变。
1977年,赵忠贤在《物理》杂志上撰文阐述自己的观点,支持某些理论家对国际广泛认同的麦克米兰极限提出挑战。当时很多人看来,这观点太大胆了。但此后40年的追梦之旅一再证明,他是对的。
不把拿奖当科研目的
“我做科研从来没想过要拿奖,能拿奖很好,但不要当科研目标,科研是要为人类文明长河做贡献。”这样的话,赵忠贤的团队成员太熟悉了。他们眼中,赵老师直爽、开朗、乐观、大度。他总为年轻人营造不拘束的环境,他对超导史如数家珍,也爱“八卦”超导科学家的奇闻异事,让大家欢笑间掌握知识。
通宵工作时,他拿钱让大家买吃的。有学生研究志向偏离了超导“主业”,他也支持学生按兴趣大胆研究。
如今,赵忠贤仍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也时常去实验室,但“原则上只出出主意”,期望帮助年轻人找到研究超导机理问题的切入点。“年轻人别像穆桂英一样,身上插好多旗子,做事情要集中一点,不要太精力分散,不要选太多,这个也干那个也干。”赵忠贤说,要选一个坚持十年,扎下根去,才能枝繁叶茂。
成功的秘密是什么?热爱它,热爱它,热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