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聚焦 » 行业动态 » 正文

北京:高端仪器装备产业加速布局,真金白银推动生态体系建设


  来源: 中国财经报 时间:2022-04-22 编辑:清风
分享到:



科学仪器装备,被称作科学家的“眼睛”,它不仅是认识未知世界的科学工具,也是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形式。同样,作为科学仪器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传感器被誉为信息时代的“耳眼口鼻”,对外界信息进行收集整理。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产业的快速发展,高端仪器装备和智能传感器应用不可或缺。二者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快高端仪器装备的研发与传感产品的制造已经迫在眉睫。


为进一步推动北京市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创新发展,北京市财政局等5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发展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明确,通过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促进北京市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创新要素集聚,推动产业生态体系建设。



高端科学仪器受制于人


现代科技的重大突破,越来越依靠高端科研仪器的进步。在北京清谱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大厅内,一款小型质谱分析系统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只需要用比1/4指甲盖还小巧的小勺取样少许,放进烤箱大小的清谱质谱分析仪内,就能在不到2分钟的时间内,获取送检样品的所有信息。


“而过去,科研机构要把送检样品送到专业的鉴定中心进行分析检测,检测周期通常需要一周左右。”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主任、公司创始人欧阳证告诉记者,海关检查到的不明粉末中是否含有毒品、牛奶中是否抗生素超标、手术中切除的肿瘤属于哪种分型……这些疑惑,都能通过这款仪器得到解决。目前,这款小型质谱分析系统已经在海关、医疗等场景中初步落地应用。目前我国在小型质谱分析系统领域已处于领先地位。


小型质谱分析仪的创新,只是我国高端科学仪器质与量实现突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伴随信息科技、生物医疗、材料科学、纳米技术的深入发展,一大批科学仪器纷纷亮相,满足了科研的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国产仪器已经可以与进口仪器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了。仪器研发的关键技术仍被国外“卡脖子”,自主掌握的核心技术少,高端仪器依赖进口,仍是当前我国科学仪器设备领域的主要现状。


据国家发改委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6至2019年间,国内科研机构采购的200万元以上的科学仪器中,质谱仪、X射线类仪器、光学色谱仪、光学显微镜等国产设备的比例不足1.5%,其中,3年间,科研机构没有采购一台高端国产光学显微镜。


记者从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查询发现,以“通用”“分析仪器”为搜寻条件,截至目前,该平台上全国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共计拥有2.13万台质谱仪,其中,以美国赛默飞、美国安捷伦、日本岛津、德国布鲁克等品牌为主,而明确标有中国自主品牌且(或)产地为中国的质谱仪数量却少得可怜。


同样,作为高端科学仪器设备所需的传感器产品,也面临着“卡脖子”的困扰。“我国传感器发展时间不长,制造业门类相对较少,从业人员也不多,产业链也不是很长。”深圳吴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兰云港介绍,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东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合肥机械智能研究所就获得过863重点专项的支持,研制六维力传感器。从研究成果来看,在静态精度方面,我国已经可以将误差率缩小到1%到2%,这和世界先进水平相差无几,但是在动态精度上,我国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误差率高达5%到10%。


“目前,国内大部分传感器企业在营收规模、技术创新方面,与国外同行相比,仍然处在较低的水平。”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创新部部长邱四海告诉记者,传感器作为感知世界的触角,是人类社会走向智能的关键源头。我国目前生产的大部分传感器都是低端产品。而我国中高端传感器产品进口量占比达80%,传感器芯片进口量更是达到了90%以上。在触觉传感器的自主研发方面,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真金白银推动产业生态体系建设


科技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高校、科研院所科学仪器发展迅速。在全国范围内,价值50万元以上大型科学仪器的保有量已经超过10万台(套),但进口品牌在多个领域仍然占据垄断地位。为加快推动国内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发展,北京市作为首善之区率先发力,在2021年10月印发了《关于支持发展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


关键词:高端仪器 北京 科研仪器    浏览量:2796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行业聚焦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