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聚焦 » 行业动态 » 正文

尤政院士:10万校友共建东湖科学城,瞄准“从0到1”换道超车


  来源: 中国光谷 时间:2022-06-02 编辑:清风
分享到:



他举例,位于北京的怀柔科学城,当初是作为中科院发展需求新的园区与创新基地来建设的,后来为了发展,服务范围从中科院系列扩展到高校、产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缘起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现在不仅是在海淀区,形成了北京各区都有布局的16园“一区多园”发展格局。


3、10.5万华科校友留在光谷,合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


“ 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科学城,是未来国家高技术发展、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共同肩负着国家使命和时代责任。名城与名校,是互相成就的关系,共生共兴、共强共发展。” 尤政表示。

以美国硅谷为例,它实际上是一个大科学城,70%的企业总收入由斯坦福大学师生创办,所生产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约占美国的1/3和1/6。科技人员数量方面,硅谷科技人员数量超过100万人、美国科学院院士近千人、诺贝尔奖获得者超过30人。


华中大校园俯瞰图


过去30多年,华中大与光谷共生共荣,产生了非常好的成果。 尤政表示, 未来,在光谷、在东湖科学城建设发展中, 华中大将在三个方面产生比较大的贡献:

一是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华中大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形成了引以为豪的 “四颗明珠”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脉冲强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目前,华中大已建有各类科研基地/机构307个,国家 、省部和武汉市科研基地/机构175个,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构建了类型最完整的创新链国家基地体系,在光电、先进制造、电气工程等学科形成了体系化的国家基地集群。2021年,学校科研经费、获批国家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均排名全国第六,将为中部、湖北地区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二是打造人才聚集的高地 。一方面是华中大培养的人才,二是通过这些重大基础设施和科研机构,吸引一批全世界科学家集聚东湖科学城。建校70年来,华中大培养了70余万名毕业生,其中约5成留在湖北工作,其中6成在武汉, 光谷集聚了10.5万名华中大毕业生。他们筑梦于华中大、绽放在社会各界 。


华中大校史馆


三是打造成果转化的基地 。华中大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和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光谷支柱产业相一致,技术转化的规模与速度突出。东湖科学城要建好,需要强大的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支撑,这一点华中大能提供很好的支撑。


4、把“电线杆”变成“金字塔” 在创新机制上大胆探索

“ 东湖科学城建设不能完全照搬国际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 。”

尤政表示, 从历史上看,两弹一星模式由一代代中国科技工作者接力攀登、万众一心,很多优秀科学家停掉科研课题,义无反顾去了艰苦的科研基地; 许多单位只要一通电话,要什么人就给什么人。 从现实来看, 要解决重大“卡脖子”技术难题,绝非几个高校、几所科研院所、几家企业能完成的,需要推动更深层次、更全方位的、更全产业链的大协同大合作 。


攻坚建设中的东湖科学城


他表示, 从光谷发展来看,在新兴产业的赛道上从零起步,三十年如一日全方位发展“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已经是非常了不得的成就, 但相较硅谷等世界级光电产业集群地区,要超常规实现创新的跨越突破,要在创新机制上大胆探索 。


关键词:尤政 华中科技大学 东湖科学城    浏览量:2346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行业聚焦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