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配置资源 促进科技创新
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成绩单出炉,50个单位表现优秀——
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是促进科技创新、拓展认知疆域的重要工具,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基石和保障。推动其开放共享,有助于释放仪器效能,进一步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前不久,《2022年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的通知》发布,与2021年相比,参评单位对开放共享更加重视,管理和共享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
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是促进科技创新、拓展认知疆域的重要工具,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基石和保障。自2018年起,我国每年对中央级高校院所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以下简称“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前不久,《2022年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的通知》发布,与2021年相比,参评单位对开放共享更加重视,管理和共享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原值上千万元的透射电子显微镜
成效明显
开放共享意识增强
据介绍,2022年共有24个部门的345家单位参与评价考核,涉及同步辐射光源、加速器、风洞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86个,以及电子显微镜、高分辨率质谱仪、基因测序仪、太赫兹测试仪等4.7万台(套)原值5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研仪器,其中,单台(套)原值1000万元以上的500台(套)。
结果显示,参评大型科研仪器年均有效工作机时为1351小时,较上一年度上升5.7%;年均对外服务机时为231小时,较上一年度上升3.6%,总体利用水平较高,但仍存在开放共享情况参差不齐的现象。其中,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50个单位考核结果为优秀;东南大学等100个单位考核结果为良好;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189个单位达到了开放共享的基本要求,考核结果为合格;有6个单位开放共享情况较差。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郑健表示,评价考核工作通过单位自评、专家评审、现场核查“三位一体”的方式组织实施,总体上,各参评单位开放共享意识显著增强,科研设施与仪器利用效率和水平明显提升,对外服务成效明显。发现的主要不足表现在:一些单位开放共享意识不强、相关制度不健全,个别单位尚未建设科研设施与仪器信息化管理系统,未能实现统筹管理,仍存在仪器设备闲置浪费情况等。
近年来,我国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在大型科研仪器领域的投入逐步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原值50万元以上的科研仪器大约有13万台。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对开放共享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任务,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狠抓落实,建设了跨部门、跨领域、多层次的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参评的科研仪器纳入国家网络管理平台统一管理的仪器入网比例为100%。
“评价考核只是手段,目的是通过强化激励引导,提升开放共享和利用水平,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更好支撑。”郑健表示,在评价考核的带动下,近年来高校院所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意识增强、积极性提升。高校院所仪器开放率从2014年的不足50%提高到90%以上,年平均机时从500小时提高到1300余小时,对外服务机时从不足50小时提高到200余小时。
郑健表示,对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较差的单位,将通过查重评议严格限制新购仪器。过去7年来,共减少重复购置4900多台(套),节约经费139亿元,还促进了高频核磁共振波谱仪、超高分辨液质联用系统、极紫外光谱仪等千万元级高端贵重仪器的优化布局。
完善机制
提高平台服务能力
根据相关规定,给予考核结果为优秀和良好的单位后补助经费奖励,支持开展仪器利用新方法新技术开发、拓展仪器功能,加强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等,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对较差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要求限期一年整改,一年后整改不到位的,将核减相应仪器设备购置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