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聚焦 » 热点头条 » 正文

虚弱的仪器:制造业的薄弱地带


  来源: 知识自动化 时间:2019-12-09 作者:陈琛
分享到:



人民日报2017年7月3日的文章《制造业升级莫成 “洋装备”盛宴》中,一针见血指出国内对国外先进研发装备的依赖,并给出案例。2017年5月落成的吉利研发中心,几乎全部采用了进口装备:最高时速270公里的75寸声学转毂来自德国马哈;声学实验室平板吸音材料来自德国朗德;电磁兼容实验室材料来自日本理研;底盘开发设备来自英国K&C。而最核心的、耗资5亿元建设的动力总成试验中心,19套发动机性能台架,全部来自奥地利AVL公司;其它73套试验台架,核心零部件也全部进口。“62亿元的规划投资,已经完成投资50多亿元,除去少量的厂房、配套投资,大头都花在了试验验证设备上,而进口设备更是占了90%以上。”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如是说。这也是没有办法,吉利曾经采购过国产的震动试验台架,但精度和可靠性与进口设备差距太大。而一旦最初的数据采集错了,整个研发流程中就会一错再错。这是企业不能承受之重,重金采购国际设备是唯一的选择。


不只是吉利公司,国内各行业的龙头企业在选择研发装备时都会优先考虑国外品牌,而仪器设备正是研发装备的重要构成。在一些政府机构的研究报告也反复提到,高端仪器的进口占比超过90%,一些领域更是100%依赖进口。石化行业也是如此,有不少朋友向笔者指出,在其工作领域,随处可见“洋装备”。随便哪个炼化或化工厂走走就可以发现,真正的自动化仪表几乎全是外资品牌:艾默生、西门子、E+H,ABB、费希尔、横河等。20年前是这样,10年前是这样,现在依旧是这样。


大学实验室情况同样也是以进口装备居多。显微镜是徕卡、离心机是铂金埃尔默和Beckman、气质联用是安捷伦、扫描电镜是日立、移液枪是eppendorf等。国产的实验室设备还是很少。


数据上的反映更加直观。近十年仪器仪表领域各类产品进口均出现了成倍增长。以分析仪器产品为例,2006年全国进口分析仪器15.4亿美元,但2017年进口数据变成了68.2亿美元,增长了343%。电子测量仪器2006年进口35.5亿美元,2017年则增长到59.8亿美元,增长了68.2%。如果把整个市场分为低端、中端、高端三个层次,则进口产品几乎全是中高端产品,高端市场占比超过90%,中端市场占比超过70%。



图3:仪器仪表各行业进口数据(单位:亿美元)


2009年,北京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国家科学图书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专项课题支持下,对国内科学仪器研发现状做了系统调研。长达100多页的调研报告表明这样一个结果:目前我国的科学仪器研究和制造,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逐渐拉大,对国外仪器依赖度逐年增高。


这其中,分析仪器长期是进口依赖的“重灾区”。曾经有文章指出,光谱、色谱和生化分析仪器等高端应用市场更是基本看不到国产品牌的身影,无论是政府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科研院所、甚至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或分析测试中心,或是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实验室,几乎清一色都是Agilent、布鲁克、赛默飞世尔、岛津、日立、Mettler-Toledo等进口品牌。最近笔者调研的几家生物制药领域的顶尖实验室,完全看不到国内品牌的身影。


小记


仪器仪表行业同样是中国制造产业技术依赖的重灾区,在这个领域里严重受制于人,在贸易战中也容易受到打击。虽然这是一个小行业,但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制造创新的精度和速度。如果说对手限制生产设备的进口是打击中国制造的当下,那么限制先进仪器的进口,则会毁及中国制造的产业未来。这一点不可不防。(来源:知识自动化  作者:陈琛: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智能制造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关键词:仪器 分析仪器 仪表 测量    浏览量:979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行业聚焦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