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聚焦 » 热点头条 » 正文

绿色制造成2019国标修订的新话题

涉及仪器检测169项新标准 厂商需加重视引导


  来源: 仪商网 时间:2019-12-21 编辑:马致远
分享到:



截至12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今年共印发3批共计1322项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涉及化工、石化、建材、电子、钢铁、机械、船舶、汽车、轻工、纺织、包装、通信等多个行业。其中绿色制造标准项目成为这3批行业标准中反复出现的标准项目。


169项绿色制造标准占比12.7%

工信部第一批公布的行业标准共安排项目计划661项。其中制定521项,修订140项;重点专项标准316项、基础公益类标准97项、一般标准248项;产品类标准479项,工程建设标准2项,节能与综合利用标准164项,安全生产标准7项,标准样品9项。行业标准外文版项目计划39项,其中翻译现有行业标准的31项、与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同步研制外文版的8项。

第二批共安排项目计划347项。其中制定241项,修订106项;重点专项标准85项、基础公益类标准37项、一般标准225项;产品类标准286项,工程建设标准28项,节能与综合利用标准22项,安全生产标准11项。

第三批共安排项目计划526项。其中制定394项、修订132项;重点专项标准279项、基础公益类标准48项、一般标准199项;产品类标准456项、工程建设标准6项、节能与综合利用标准64项。

这三批标准中包含共计169项绿色制造标准,占全部标准比例的12.7%。


绿色制造 环境友好型趋势

绿色制造也称为环境意识制造、面向环境的制造等,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绿色制造技术是指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它使产品从设计、制造、使用到报废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不产生环境污染或环境污染最小化,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节约资源和能源,使资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

绿色制造标准中的生命周期影响评价包含资源能源消耗、生态环境影响和人体健康危害3类影响类型,其中生态环境影响和人体健康危害两项指标评估与环境监测仪器紧密相关。

一般,产品相关污染物种类繁多,气体检测中可能含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非甲烷总烃、硫化氢、氨、臭气浓度、一氧化碳等;水体检测中可能含pH值、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氨氮、石油类、总磷等。针对对应的检测项目,分别可使用气体检测仪和水质分析仪可对相应项目进行检测。例如,气体检测仪中的空气检测仪可对空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进行检测;水质分析仪中的氨氮测定仪可对水体中的氨氮等进行监测。对于重金属检测,还有原子荧光光谱、原子吸收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等测试方法。绿色制造产品标准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评估相较一般产品更为细化和严格。


世界掀起一股“绿色制造浪潮”

当前,世界上掀起一股“绿色浪潮”,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制造业将改变传统制造模式,推行绿色制造技术势在必行,发展相关的绿色材料、绿色能源和绿色设计数据库、知识库等基础技术,生产出保护环境、提高资源效率的绿色产品,如绿色汽车、绿色冰箱等,并用法律、法规规范企业行为,而那些不推行绿色制造技术和不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将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不少国家的政府部门已推出了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绿色计划”。1991年日本推出了“绿色行业计划”,加拿大政府已开始实施环境保护“绿色计划”。美国、英国、德国也推出类似计划。

产品的绿色标志制度相继建立,凡产品标有“绿色标志”图形的,表明该产品从生产到使用以及回收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并利于资源的再生和回收,这为企业打开销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条件。

比如德国水溶油漆自1981年开始被授于环境标志(绿色标志)以来,其贸易额已增加20%。德国已有60种类型3500个产品授予环境标志,法国、瑞士、芬兰和澳大利亚等国于1991年对产品实施环境标志,日本于1992年对产品实施环境标志,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也在1992年开始实施环境标志。已有20多个国家对产品实施环境标志,促进了这些国家“绿色产品”的发展,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多的地位和份额。

专家认为,目前“绿色产品”比例大约为5-10%,再过10年,所有产品都将进入绿色设计家族,可回收、易拆卸,部件或整机可翻新和循环利用。也就是说,在未来10年内绿色产品有可能成为世界商品市场的主导产品。


关键词:绿色制造 电池 仪表测试    浏览量:823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行业聚焦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