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原因:不采样、不进仪器分析便出具检测报告,是实验室最常见的造假行为,也是最拙劣的造假行为。此外在哪里采样?采样方式是否准确?是否准确分析?这些也对检测数据有直接影响。加之检测行业目前已是充分竞争的行业,各地大大小小的实验室不尽其数,部分实验室业务量小,服务价格低,可能还不够分析仪器正常开机运行的耗材费用。为了生存,检测企业不得不铤而走险。
处罚成本太低,违法行为被抓住还有一定的概率,比如下文通报的5家企业的处罚为“禁止参与政府购买环境监测服务或政府委托项目”,对小检测公司而言或许根本没有政府服务这块业务,处罚等于没有处罚。
检测造假屡禁不止,说明我们的监管制度不完善,企业有漏洞可钻,只要利益够大,即使被通报又如何,明天接着造假!只有建立和完善好监管制度、处罚制度,打破利益链,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弄虚作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