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聚焦 » 热点头条 » 正文

90%高端仪器自于国外品牌,科学仪器进口花费近千亿美元


  来源: 科技野武士 时间:2021-01-25 编辑:清风
分享到:



最近几年,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呼声渐高,但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换而言之,如果我国想要实现弯道超车,就要在基础科学方面实现突破。但是要在基础科学实现突破,就必须依赖科研仪器,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每年万亿科研经费,60%都用在购买外国进口科研仪器了。



而要在基础科学方面实现突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要有先进的科学仪器


科学仪器意味着什么呢?


有统计就显示,在诺贝尔奖的自然科学奖领域,68.4%的物理学奖、74.6%的化学奖和90%的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借助各种先进的科学仪器完成,或直接与新仪器方法或功能的发展相关。


有了先进的科学仪器助力,这些科学家们才能够实现在重大科技领域的技术突破,就拿我国诺贝尔医学界得主屠呦呦来说,如果没有低温萃取仪器的帮助,她是无法发现青蒿素的。


美国商务部曾一语道出了科学仪器的重要性:科学仪器在工业总产值,占据的份额不超过4%,但是小小的仪器却有惊人的能量,对于国民经济有着直接影响,影响程度更是远超60%。


那么当前,中国的科研仪器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呢?


虽然中国制造业规模3.6万亿美元,而美国是2.2万亿美元,但中国当前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仍处在下游,尤其是在科学仪器领域,美国远比中国先进20多年。


而在全球科研仪器前20强中,也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赛默飞、岛津、安捷伦……这些公司普遍来自欧洲、美国和日本。


对国民经济影响如此重大的科学仪器,中国一直以来却依赖进口。据统计,除石油和半导体外,中国每年在科学仪器进口方面就需要花费近1000亿美元,占政府研发经费支出的60%,在高端仪器方面中国更是面临严重的“卡脖子”情况,因此中国90%的高端仪器都来自于国外品牌。


以冷冻电镜为例,作为研究蛋白质过程必用的工具之一,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只有三家公司能够生产,日本有两家、美国有一家,由于其中涉及的技术和精密零件难度过高,中国就连山寨水平都没有达到,在冷冻电镜方面只能眼睁睁看着被国外企业垄断。


那么是我国不重视科研仪器吗?


当然不是,从2011年开始,科技部设立了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每年研发科研仪器的支出都超过百亿元,2019年更是达到了229.1亿元,经费的投入在制造业中名列第二。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由于中国本土科学仪器技术不强,从海外进口已经常态化了,因此每年拨款的各领域上万亿科研费用,有60%的支出都用于购买科学仪器,这意味着每年将有七八千亿元流入外国企业的腰包。


那么为什么中国在高端科研仪器上会有那么大的差距呢?


首先,高端的仪器仪表这个行业,市场需求规模并不大,但是技术创新对资金投入要求很高,国内的资本宁愿投资互联网产业,也不太愿意源源不断投给科研仪器产业,因此中国的科研仪器制造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还依靠政府予以拨款支持。


其次是,高端仪器的研发周期很长,甚至能够达到5~10年,10年研发出来的仪器,可能又落后于国外的竞争对手了,最终进入市场因为竞争力不强,无法获得充足的利润,最终很容易陷入持续亏损,又不得不长期大额研发投入的怪圈。


第三,科研仪器对仪器本身的性能、指标、参数乃至稳定性,都要求极高,因为只要有一点点瑕疵,就直接会影响最终的科学结论,所以国内的中高端国产仪器,很多科研专家仍感到信心不足。


结语


值得注意的是,中船重工、鲁汶仪器、中科产业、舜宇仪器等1批国产仪器公司,正在有志于推动国产仪器技术的进步。


关键词:高端仪器 科研仪器 科学仪器    浏览量:8603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行业聚焦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