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副部长、研究员 李 艳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李鹏飞
赛迪集团总经理、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研究员 秦海林
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古堂生
主持人
经济日报社编委、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院长 孙世芳
制造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完整产业体系、最完善产业配套的制造业大国和最主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但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来看,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如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产业竞争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邀请四位专家围绕这一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提振企业信心,增强制造业新动能
主持人: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针对制造业的扶持政策,重视程度、支持力度明显提高,效果如何?
李鹏飞: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我国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制造强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一是制造业新动能不断增强,装备和高技术产业引领增长。2020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利润比上年分别增长10.8%、16.4%,是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的2.6倍、4倍。今年一季度,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9.9%、31.2%;两年平均分别增长9.7%、12.3%,增速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板块。二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取得新进展,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先进产能比重不断提高。2019年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47.1%,比2016年提高6.5个百分点。三是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持续推进。通过各方努力,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技术已广泛融入制造业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等各环节。截至去年,全国建成70多个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工业设备的数量达到4000万套,工业APP突破25万个。
古堂生:我国大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尤其是2016年以来,包括“营改增”、高新技术企业税率优惠、研发费加计扣除等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频繁向制造企业倾斜,对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减轻企业负担、缓解研发压力、消除疫情不利影响、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撑和激励了制造业企业加大投入资金开展技术研发、加快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以玉柴为例,2020年玉柴集团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所得税约2888万元。对于这些因享受税费优惠节约的资金,玉柴集团主要用于加大研发投入,引进高端人才和行业专家以及提高技术人员薪酬等,为缓解企业资金“瓶颈”,加快“卡脖子”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做精做强做专发动机主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发挥独特优势,加快融合发展步伐
主持人: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有赖于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制造业企业如何攻坚发力,加快从低成本竞争优势向高质量、高适用性优势转变?
李艳:制造企业应以产品创新、品质提升、价值增值为目标,更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创新发展,包括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二是加快数字化转型,多数传统领域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可先从“上云”开始,逐步将自身业务功能与云平台整合,降低信息化成本,促进数据资源整合,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三是促进绿色发展,将绿色供应链的理念贯穿于生产的全流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四是坚持品质优先,始终坚守产品质量的底线,树立良好企业信誉和形象,以优质带动优价,以一流品质赢得客户和市场竞争。五是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中小企业要致力于成长为长期专注于产业链细分产品领域,生产技术或工艺领先的“专精特新”型企业或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单项冠军。
李鹏飞:企业活力迸发是产业竞争力强大的源泉,制造业企业要在创新创造、质量提升、品牌创建、资源整合等方面发力攻坚,加快从低成本竞争优势向高质量、高适用性优势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