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仪商网!

70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路在何方?

国家实验室代表了一个国家相关领域的最高科技水平,在科学前沿探索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加强重视之下,国家重点实验室又会迎来怎样的改变呢?

、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上升,创新成为发展新动
 

 

从全社会科技创新角度来看,最近5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17年,全社会R&D支出预计达到1.76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70.9%。2017年,全社会R&D支出占GDP比重为2.15%,比重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前瞻认为,研发支出增速将持续大于GDP增长幅度,因而未来这一比重会继续上升。

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现状

目前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是300个左右,但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只有90多个。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共210个左右。

强化企业布局,增加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指导方向是对的,但企业通常追求‘名利双收’。

因此,政府在推动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不能降低要求,另一方面也要鼓励企业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

”项目申请时计划做3个规模的产业化示范,但在实际操作中通过模拟的方式排除了中间方案,直接进行了大规模工程示范,节省了经费,却在项目结题时遭遇尴尬。”
这是某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日前的遭遇。实验室负责人提出:企业做创新有一定不确定性,是否可以探索更为灵活的评估方式?

在人才培养方面,一些保留有硕士点和博士点的转制院所面临着供不应求的现状。

项目没做完,领头人已经被挖走;专利保护形同虚设、研发人员束手束脚;十几位博士生导师只有四五个招生名额。

这些都是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实际遭遇。《中国科学报》记者近日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状况并非个案。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加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近期迎来大考。在科技部日前公布的首次评估结果中,前两批99家中8家限期整改,4家被撤销。企业实验室运行状况差异性较大,整体来看,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尚有差距。

 

 

根据科技部5月发布的2016年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截至2016年,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共主持和承担各类在研课题3741项,获得研究经费55.3亿元,其中国家级课题经费占比40%。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是开展基础研究、培育人才、加强学术交通以及具备先进科研装备的重要基地。但是与其他国家比,我国的实验室建设还存在着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世界一流领军科学家不足、管理体制机制亟待深化等问题。

三、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景利好

面对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计划的目标是在2020年,基本形成定位准确、目标清晰、布局合理、引领发展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总量保持在700个左右,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在300个左右,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在270个左右,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在70个左右。

 

 

其中,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达到了270个,将近达到了全数的40%。对于深耕于市场的生产制造企业来说,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研发能力,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对于其他实验室来说,有利于集中精力专注研发,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进步。

从数量变化来看,未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重点在企业。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是‘优化一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是‘建设一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是‘培育一批’。

人才。在人才方面,《意见》中提到将推动重点实验室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同的用人机制和完善人才评价与成果、贡献相挂钩的制度。这些措施的实行,都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来进行研究。
《意见》指出,建立完善符合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评价机制。坚持定期评估考核制度,建立与实验室发展目标相一致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和以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为核心的评价机制。
完善第三方评估,探索国际同行专业化评价,强化实验室学术竞争力的国际比对和实验室任务完成情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引导实验室在学科目标上更加聚焦原始创新,促使更多实验室不断成为领跑者和并跑者,增强国际影响力,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优化调整、良性循环。

穆荣平表示,创新九死一生,失败也是成果。如果研究表明“此路不通”,也是一种科研成果,但宽容失败不是纵容失败。

《意见》指出,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应将实验室作为本单位的“政策高地”,在物理空间、科研仪器和实验设施平台搭建、人员聘用、研究生指标、经费使用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条件保障和倾斜。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赋予实验室选人用人、科研课题设定自主权。

推动实验室建立容错机制,形成潜心研究、挑战未知的创新文化和宽容失败、鼓励争鸣的学术氛围。

保障科研人员围绕实验室确定的科学目标和任务,心无旁骛、长期稳定深耕基础理论、基础方法,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引领国际科技前沿方向。

四、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将如何突破

一是,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关键是人才,更重要的是营造宽容失败的氛围和环境。
没人的时候引进人才重要,有了人才之后,企业文化更重要。 

二是,这种注重短平快的科研体制非常不利于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科技创新应注重长期努力。

三是,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需要克服比科研机构更多的障碍,最需要的是国家为企业创新提供的政策支持、保障机制、激励机制、人才平台等,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到2025年,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全面建成,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若干实验室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科学中心和高水平创新高地,引领基础科学研究发展,持续产出对世界科技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成果,集聚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和团队,在相关领域成为解决世界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核心创新力量,引领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寻找新的发展方式、新的突破口。
 

声明: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