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仪商网!

最新5G三阶段测试结果分析:NSA完成,SA启动

5G技术研发试验第三阶段测试作为技术研发试验的最后一环, 也是商用前的重要一环,一直备受瞩目。同时,华为、中兴、中国信科、诺基亚贝尔、爱立信等通信企业无时无刻不在比拼各家的最新试验成果。





那么,行至今日,第三阶段的测试结果究竟如何呢?后续又有哪些测试计划呢?在第三届5G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IMT-2020(5G)推进组5G试验工作组组长徐菲表示,5G试验正有序推动技术成熟和产业协同,目前已经按照计划顺利完成试验目标,而后续会继续推动测试与标准规范发展。


NSA测试进展


根据徐菲介绍,在NSA标准方面,目前,华为、中兴、中国信科完成了基于3.5/4.9GHz的非独立组网(NSA)测试内容,诺基亚、爱立信完成了大部分测试内容,三星开始启动测试。





据悉,NSA室内测试主要聚焦物理层基本功能,RRC协议基本功能、物理链路、链路自适应与调度、EN-DC双连接测试、多天线技术、CU-DU分离结构等内容测试。

对于第三阶段NSA室内测试,对于核心网功能上,EPC系统有基于虚拟化平台和基于传统设备升级两种形态,目前华为设备能够支持CU分离,而其余厂家也完成了支持NSA架构的EPC系统测试,总体吃结果良好。

在基站功能室内测试方面,各系统设备面向eMBB宏覆盖场景,研发了3.5/4.9GHz预商用/商用5G基站,而总体4.9GHz要求比较高,要求发射功率小于200W

“目前各厂商的设备能够支持物理层基本功能、多天线、双连接等关键技术,支持NSA option3X架构,继续完善测量、移动性管理等RRC协议功能,降低AAU重量和体积,增加适用性,增强稳定性。”徐菲表示。


SA测试进展


此外,徐菲介绍了昨天出炉的SA测试进展。目前,华为、中国信科、爱立信、中兴完成SA核心网测试,华为完成SA基站功能测试,中国信科、爱立信、中兴基本完成SA基站功能测试。






通过在核心网功能测试结果发现,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而她提出挑战。

首先,目前IPV6地址、切片标识、服务化回调接口等分配管理是各系统自定义,后续须统一定义。

其次,用户注册试验需进一步优化。

再次,合设4/5G网关的统一控制方案有待进一步明确。

最后,服务化接口和CP-UP接口的跨厂商互通能力进一步验证。


互操作研发测试进展


“互操作测试是技术研发测试的重要一环,芯片厂商的5G试验终端平台与系统开展互操作研发测试,为后续芯片IoT奠定基础。根据目前测试结果显示,设备商与芯片商的组合的单终端峰值速率均在1.3Gbps以上。”徐菲表示。

同时,她指出,高通的5G终端测试平台实现了NR新空口物理层,英特尔的5G终端实验平台支持非独立组网模式,支持2.5ms双周期,展讯的5G终端试验平台支持非独立组网模式,支持支持2.5ms双周期。


下一步测试计划


实际上,5G技术试验尚未完成。

徐菲表示,5G试验正有序推动技术成熟和产业协同,而5G试验主要分为5G技术研发试验和5G产品研发试验。目前正在进行的5G技术研发试验第三阶段试验主要聚焦系统组网验证,将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完成,主要测试内容有四项,即制定规范指导5G/商用产品研发,开展单系统、单终端、组网和互操作等测试,开展5G典型应用融合试验和继续支撑R16国际标准验证。

她强调,后续的主要工作仍是规范的制定和测试工作。在规范制定方面,第三阶段测试规范在制定过程中,考虑到国内需求,统一制定了试验中统一的帧结构、基于NSASA标准的eMBB标准,后续聚焦在安全、终端、互操作、语音业务、毫米波等内容。

20186月,3GPP宣布确定5G独立组网(SA)标准,支持增强移动宽带和低时延高可靠物联网,完成网络接口协议。后续将继续完成R16标准,满足ITU全部要求的完整5G标准。”徐菲表示。

测试方面,会进行 5GC 功能和性能测试,和基站的功能、性能、射频、组网及室分测试。在明年会继续做好芯片终端及互操作测试、端到端语音业务测试、毫米波测试。

“根据5G技术研发的试验计划,目前已经按照计划顺利完成目标,完成。截至目前,第三阶段NSA(非独立组网)测试已全部完成,同时,SA(独立组网)架构室内、外场测试和5G典型应用演示与验证也已全面启动,在2018Q4还将完成终端测试和互操作测试。”徐菲表示。

最后,徐菲用几张照片展示了5G研发人员在测试过程中的辛苦场景,他表示,披星戴月、艳阳高照都是测试过程中的常态,要向为5G努力的研发人员致敬。

声明: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