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政策解读 » 正文

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是科技强国的基石

多位院士呼吁尽快制定《国家基础科学发展规划》


  来源: 网络综合 时间:2019-04-20 编辑:马致远
分享到:



此外,过分强调竞争性支持和“形式上的公平”,以工程竞标的方式主导基础项目申报,对优势团队的长期稳定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是,科技计划的财政预算配置需要改进。

重点研发专项是按照申请来核算的,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工作中客观存在“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情况,专项经费偏多或偏少的现象时有发生。

由于缺乏全局性、总体性规划,每个团队都认为自己的工作至关重要,提出预算方案时“人有多大胆就有多高产”,为了拿到更多经费,往往提出过高的预算需求。

当胆量和运气在申请经费中发挥作用,资源的浪费就难以避免。

四是,在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下,全社会的创新热情高涨,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切实际跟风的现象。

比如,有的医院要求医生、护士都来做基础科研、申请项目,有的县市要设置“科学中心”,热情可嘉,但对有限的基础研究资源造成了浪费。

基础科学始终是“阳春白雪”,是少数“国家队”、“专业队”的攀登。

我们还应注意到,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严重不足、占比过低。

我国R&D经费尽管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十几年来,基础研究占研发总经费的比例始终在5%右徘徊——这是制约基础科学发展的“5%魔咒”,而世界上的创新型国家多为15-20%,美国达到了18%,我们还有很大差距。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站在国家基础研究全局发展的高度,尽快制定一份全局性、战略性、独立的《国家基础科学发展规划》,从发展方向、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优化现有基础科学总体布局,重塑基础研究支持体系。

这里我们想再次提到“973计划”。1997年在朱光亚先生等老一辈科学领军人物的建议下,国家制定和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事后总结,973计划是在当时条件下从国家层面顶层设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成功战略举措,为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关键基础,立下汗马功劳,这已经成为科技界的共识,973计划的“无疾而终”是科技界,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损失。

2017年两会上,我们99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了《重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的提案,受到有关部门重视。

后来在香山科学会议上,科学界曾以“面向科技强国的基础研究”为主题开展深入讨论。

2018年国务院历史上第一份《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回应了大家的关切。

关键问题是,如何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指导意见?

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完善国家科技计划的决策、咨询机制。

建议科技部牵头,中国科协、科学院、工程院和相关部委参加遴选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由科学院和工程院院长担任专家咨询委员会双主任,组织各学科领域的资深专家组成咨询顾问组,对国家基础研究的战略发展方向进行调研,提出未来10-20年总体规划和布局建议。

对国家基础科研规划和资源配置提出独立咨询意见,为中央科技决策服务。

同时,要制定决策咨询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咨询工作制度、专家遴选制度、重大选题制度等),使我国科技决策咨询真正走上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是,在调研基础上,完善国家基础科学体系的顶层设计,制定《国家基础科学发展规划》,全局规划未来10-20年我国基础研究应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规划基础研究重大项目设置的结构和框架。

注意打破部门、行业间的局限,切实做到“面向国际科学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真正做到“基础科学全国一盘棋”,避免科技专项制定的随意性,避免科技计划之间内容交叉、资源重复配置,集中资源在战略前沿、优势领域进行部署。

三是,依据规划完善基础科学研究的资源配置。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集中力量办大事,根据总体规划配置资源,避免“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坚持分类发展、科学布局的原则,资源配置向优势力量倾斜,兼顾“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避免“形式公平”所导致的资源浪费,确保在战略性、优势性学科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打造并保持一支强有力的基础科研“国家队”。

四是,总体上显著增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

提高现有重点研发专项中基础类、前沿类专项的比重,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

同时,提高基础研究占研发总经费的比例,在2018年5.6%的基础上,今年提高到10%。

在这个关键比例上,跨入世界创新型国家的门槛。

事实上,去年全国政协组织委员在上海调研时发现,上海市已经把基础研究占研发总经费的比例定在10%了。

关键词:基础科学研究 核心技术 科技强国    浏览量:4223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政策法规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