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25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沈烈初,江苏常州人,1955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60年获前民主德国德累斯顿高等工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机床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沈阳第三机床厂副总工程师、副厂长,第一机械工业部机床局副处长、科技司副司长,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务院机电产品出口办公室主任,国家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主任
在功率测量仪表领域,高精度测量技术的突破始终是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电磁计量科学研究所李正坤研究员,他深耕功率计量技术三十余年,参与制定多项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其团队研发的功率基准装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见证了我国功率测量仪表从跟跑到并跑的发展历程。“功率测量的核心是‘精准’,而
在电力计量的星辰大海中,总有一些逐光者,以智慧为帆,以毅力为桨,开辟技术新航道。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高压计量研究所所长周峰,便是这样一位在高电压计量领域不断突破的先锋。他凭借卓越的科研成就,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等重量级荣誉,手握 115 项发明专利,发表 106 篇学术论文,还出版
[编者按] 47年来,谭久彬院士始终致力于高端装备制造中超精密测量与仪器工程研究,有效解决我国一批重大型号高端装备研制生产中的超精密测量难题,其部分大型精密仪器精度水平跻身国际前列。他带领团队研制成功30余种国家级计量标准装置和大型超精密仪器与装备,获得多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在哈工大举办的2024年教师节表彰
赵博士是国内仪器仪表行业知名的技术专家,专注于精密测量和测试设备的研发。在采访中,赵博士谈到了精密测量技术在工业生产和科研中的核心地位,并分享了他对未来行业发展的看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姜德生过去十年我们解决了光纤传感网络中传感器端的问题,未来十年我们要解决解调器端的问题部署新一代智能传感网络中卡脖子关键技术研发及上下游产业链建设,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生产技术与装备,形成以光纤通信、光纤传感、光器件产业为主导,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竞相发展的格局文 |《瞭望
63年前,上海徐汇中学一名16岁高中生在笔记本上写下感慨,为没有一条以中国人命名的定律而遗憾,并决心奋发读书、为国争光。若干年后,这个少年成了那个写定律的人。在红外物理领域,他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CXT公式和吸收系数公式成为碲镉汞材料器件设计的重要依据,至今仍是国际上判断红外探测器新材料、新结构的通用公式
四大光机所是我国光学事业的发源地,也是最早的光学体系根基。他们像母亲河一样,源源不断地向全国各地输送着光学人才。在四大光机所里,有很多有趣的人和事,正是他们的努力,奠基了我国光学事业的如今蓬勃发展。之前我们分享了几位西光所老前辈们的人物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的那些人、那些事~“
四大光机所是我国光学事业的发源地,也是最早的光学体系根基。他们像母亲河一样,源源不断地向全国各地输送着光学人才。在四大光机所里,有很多有趣的人和事,正是他们的努力,奠基了我国光学事业的如今蓬勃发展。我们将从祖国的西边开始探寻。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科学院西光所首任所长龚祖同院士。我是一个科技工作者
张力奋:记忆之光——《金国藩九十自述》
栏目介绍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相关要求,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中国光学》期刊自2021年第1期起开辟《院士访谈》专栏。本栏目将结合访谈、自述等多元化形式,记录院士们在成长、教学、科研等经历中难以忘怀的故事,以及他们对人生、科学、教育等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以此彰显老一辈科学家
过去百年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所涉及的开创性工作和重大发现中,近70%借助仪器完成,物理和化学领域的发展更是离不开科学仪器的支撑。正是意识到仪器在促进科技进步、推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方面的重要意义,十多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杜江峰带领的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长期
丁天怀,清华大学精仪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迄今共承担20余项国家、省部或企业项目,获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国内外发明专利近20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丁天怀老师近照1970年3月,丁天怀老师于清华大学精仪系本科毕业,留校后在精仪系工厂进行了十年的生产和科研工作。八十年代中期,曾被学校派往德国慕
刘盛纲院士中科院院士,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导师刘盛纲是“物理电子学”、“光学”和“光学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真空电子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电子科学技术学科组组长”、国家“863-410”主题专家组成员,特别是对“高功率微波”在“863计划”中的立项和发
【人物档案】潘时龙,1982年5月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光学学会,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记者解码】他28岁被破格擢升为教授,在国内组建一流微波光子学术团队,研制出打破垄断的自主光矢量分析仪、研发出了国际最高分辨率的微波光子成像雷达。作为创新大咖,他的学生都是拿奖拿到手
他是中华之光,照亮的是中国的科技未来,指引着数代人的科研之路。钻研理论、刻苦实践、开拓进取,这些词在王大珩身上都有着体现。他是光学领域的领路人,对中国光学领域来说有着数一数二的贡献;他是实践至上的推崇者,对于实践有着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他是发展教育的热心人,对人才培养献出了个人毕生的精力。他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