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仪商网!
权威专家

丁肇中:中国科学家可以主持最前沿的实验物理研究

原文标题:“他们可以主持最前沿的实验物理研究”——丁肇中谈与国内科学家合作40年体会特意花费多日逐字逐句把英文幻灯片改成中文,一个多小时的报告坚持用中文来讲,而且拒绝了工作人员搬到身后的椅子。他说:“也许我该试着说说中文。”11月7日,83岁的美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在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国

杜江峰院士: “希望科学仪器的困境在我们这一代人解决!”

杜江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如今已是中国最早从事量子计算实验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之一,致力于使用磁共振方法进行量子计算的实验研究工作。在5月6日的第二届无锡太湖创“芯”峰会上,他通过“实验室的故事”向大家传递出一个观点:一流的科研需要一流的仪器来支撑。“希望科学仪器的困境在我们这一代人解决

比尔·盖茨:完全足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7年11月,18名新晋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美国微软前董事长比尔·盖茨新晋外籍院士。这次比尔·盖茨是以泰拉能源董事长的身份当选外籍院士,进入中国技术学界的最高殿堂。比尔·盖茨自称有三个理想,一是让每个人都有一台电脑,都用上Windows系统;二是消灭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医疗机会;三是让穷人用上清洁、经济的电,解决日益严峻的能源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搬地球回家”打破测绘仪器依赖进口

刘先林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是著名的的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毕生致力于测绘仪器国产化,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曾用很少的科研经费,填补多项国内空白,为国家节省资金2亿多元。他打破了中国数字航空测量仪器领域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改写了中国航空摄影测量采用胶片的历史,推动中国测绘从传统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跨越式发展。将中国测绘仪器研制水平推进到世界先进水平。

黄大年:用生命研究探测工作 铸就探地利器

近日,一则“我国‘深地’探测有了国产核心装备”的新闻,令国人欢欣鼓舞。这让中国地球物理勘探仪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这一切与一位刚刚病逝的年仅58岁的专家、吉林大学教授黄大年有关。他的人生与事迹最近传遍了科技界,十分感人。

中科院院士潘建伟:2017年实现约20个光量子比特的操纵

今年5月,凭借研制出全球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量子计算机,这位年仅47岁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又一次引起业界的关注。潘建伟带领团队实现当前世界上最大数目(10个)超导量子比特纠缠。他说,要在2017年底实现大约20个光量子比特的操纵,同时制备出20个超导量子比特样品。他还说,要到2020年做到45至50个光量子比特的操纵,最终实现量子计算超越经典超级计算机的“量子称霸”目标。

暨大光电工程教授潘涛:卅年科学生涯的再历练

2006年,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团队合作,研制了分立波长土壤专用近红外分析样机,通过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的实施,建立了土壤有机碳、总氮的NIR预测模型,经验证,其预测性能已接近进口的FOSS仪器。后来,与广东省科学院土壤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合作,进一步开发仪器通讯端口,实现野外检测和数据传输。通过粤港关键领域招标项目的实施,成功应用于珠江三角洲农田系统立体污染监测的信息化。

李世鹤:为中国移动通信的崛起而奋斗

李世鹤于1963年毕业于成电,从此开始了在通信领域的征程。1978年,他到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大学留学。台下的600余名学弟学妹们给予这位业界传奇英雄热烈的掌声。他们很想知道,中国移动通信事业如何从落后中奋起?以李世鹤为代表的一代通信人经历了怎样的曲折?3G成功的意义在哪里?在为梦想奋斗的过程中,是什么支撑着他们一路走来?老人激情澎湃又颇为风趣地讲述着,以他的人生经历展开波澜壮阔的中国通信画卷。

厉害!中国科研团队首次获此殊荣:香港城市大学薛泉教授获国际天线论文大奖

近期,中国科研团队在天线领域迎来首次殊荣——获国际天线论文大奖。香港城市大学薛泉教授所著论文“High Gain and Low Cost Differentially Fed Circularly Polarized Planar Aperture Antenna for Broadband Millimeter-Wave Applications”,IEEE TAP, vol. 64, no. 1, 33-42 , 2016, 获得了国际天线论文大奖——惠勒论文奖,这是中国的科研团队第一次获此殊荣。

华为任正非:永远在思考失败

任正非,华为的创始人,兼董事长,本文讲述华为的成功之道,及任正非在其中的领导作用。

50年只做一件事:微波遥感技术的领航者

姜景山院士是我国微波遥感技术的主要开创者,他提出和建立的自然灾害遥感信息实时传输系统已成为我国突发性灾害监测的重要手段。回国以后,就开始做卫星,一直到1970年,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去。50年一贯地做下来,做这个对了,因为换了好几代,现在第三代已经开始了做这个工作。我们要克服很多的问题,一个要上卫星,调频率。第二个问题,数据分辨率。第三个是很多工艺结构问题。还有一个是环境问题,高度上去1公里大概温度比地面低7度,到航空就是一万米,那时候窗外是零下50、60度了。还有一个是尽量耗工少,体积要小。

被苏联刁难被英美讥讽,他让西方惊呼“中国这么快进入核导弹时代”!

2月12日,著名导弹和火箭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科院资深院士任新民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102岁。任新民是谁?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在中国航天界,他的名字简直如雷贯耳。如果说在中国航天界,钱学森是领航第一人的话,那么任新民就是第二人。中国几乎所有的航天工程和航天事业,都有他的足迹。

“玩”出来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赵忠贤院士

刚在人民大会堂颁授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2人获得了最高科学技术奖,一位是大名鼎鼎的诺奖获得者屠呦呦,名气没那么大的赵忠贤。他有何来历,如何登顶科技高峰的?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神舟飞天有他一份功劳

刘人怀,男,1940年生,四川人,教授、博导,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广东院士联谊会执行会长。研究方向包括固体力学、板壳力学与应用、复合材料结构力学与应用、战略管理、旅游工程学。刘人怀是我国板壳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开拓者之一。他系统、创造性地研究了六类板壳,对航天航空、精密仪表、石油化工、船舶和建筑等工程设计有重大意义。

大立:直击更多测温上的难点

第17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上,浙江大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立”)展位上展示出的一排产品引起了《仪器仪表商情》记者的注意,并通过此次展会之机,采访了大立策划部经理薛圣月,就当前该行业的状况和大立近期发展进行了交流。

深耕市场,一枝独秀的希玛仪表

专访东莞万创电子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心全---东莞万创电子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希玛仪表)经过近30年的创业过程,产品从关键元器件到成品均为企业独立研发和制造,部分产品技术在业内拥有领先地位,在测量测试产业中产品享有一定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