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聚焦 » 行业动态 » 正文

厘清概念、抓住重点、注重实效,高质量推进智能制造发展

专访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欧阳劲松


  来源: 新华财经 时间:2022-07-21 编辑:清风
分享到:



新华财经北京7月20日电(卢德坤) 2021年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日前,GIO(全球行业组织,Global Industry Organization)网站公开发表了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欧阳劲松在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央企业数字化发展研究院主办的“数字化转型行动”学习研讨班上所作的《智能制造核心要素及其实施路径的建议与思考》报告,其中对智能制造概念理解和新时期智能制造面临关键问题的分析,在行业内引发了广泛共鸣。


欧阳劲松现任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总体组副组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召开前夕,针对“十四五”时期如何推进我国智能制造纵深发展的问题,新华财经对欧阳劲松进行了独家专访。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欧阳劲松


新华财经:随着智能制造的推进,特别是与工业互联网技术和概念相互交织后,各界对智能制造的内涵仍有不同理解。如何能够更加通俗易懂地诠释智能制造的深刻含义?


欧阳劲松: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刚刚发布的IEC TR 63283-1:2022《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 智能制造 第1部分:术语和定义》国际标准给出了智能制造的定义:智能制造是通过集成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手段,综合利用网络、物理实体、人员相关的过程和资源,生成产品与服务,并与企业价值链中的其它环节进行协作,以提升制造性能的制造模式。我国早在《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就给出了智能制造概念: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经过“十三五”的实践,我以为下图有助于我们在上述定义基础上加深对智能制造概念的理解。


图为智能制造概念理解


智能制造是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各类新技术“加持”“融入”到工厂中的工艺装备、软件、产品等,在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各环节发挥作用,使生产工艺、制造过程、产品质量等提升改变的过程,最终推动制造企业实现提质、降本、增效的目标。例如:通过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技术,在虚拟世界中对物理世界的全过程进行实时、动态交互地建模、仿真、决策,并指导物理世界迭代优化;利用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立面向全球的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域的产业链,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协同制造。


智能制造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行业、企业、第三方服务机构等不同主体的协同配合,通过推动智能制造基础理论、关键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应用推广、配套措施等方方面面共同发展,才能支撑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新华财经:面对全球制造业格局深刻调整,增强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是我们的核心目标,智能制造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欧阳劲松:面对国际竞争加剧与国内疫情影响的“双重挑战”,我国始终将智能制造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和数字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一方面,智能制造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标志,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正在成为各国抢占数字经济制高点的主战场。加快推动智能制造发展,是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缩小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差距、在育新机开新局中把握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手段。第二,智能制造能够推动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的根本性转变,促进我国乃至全球资源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协同优化,有效帮助企业提质、降本、增效,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当前疫情影响下,制造业对生产柔性化、供应链实时响应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智能制造能够提升柔性化生产能力,形成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与供应链韧性。


新华财经:未来,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应着重从哪几方面发力?我国如何进一步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


关键词:智能制造 欧阳劲松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    浏览量:3053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行业聚焦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