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聚焦 » 活动资讯 » 正文

全球能源互联网中欧技术装备研讨会在德国柏林召开


  来源: 仪器仪表商情网 时间:2015-12-12 作者:Stanford
分享到:



此次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国网冀北电力、南瑞集团、中国电科院、国网经研院、许继集团、平高集团,国际能源署、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德国意昂电力公司、法国电力公司、西班牙阿本戈公司、意大利普睿司曼公司、德国亥姆霍兹研究院、ABB公司、柏林工业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欧洲海洋能研究中心、沙漠太阳能行动计划组织等方面的专家学者重点围绕全球电网互联、输变电技术与装备、智能电网与新能源等领域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

德国电气电子及通信技术学会董事长汉斯.海因斯.齐默尔博士指出,全球能源互联网可以为未来最大化和最有效开发利用全球可再生能源提供可行性方案,也为远距离输电找到了最佳方案。中国和欧盟的伙伴性合作将会进一步促进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全球能源互联网对中国、世界和欧洲都是有利的。尽管全球能源互联网只是一个倡议,但是在历史上很多倡议最终都变成了现实。20世纪90年代我们几乎没有人想利用风能和太阳能,但是2015年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全球能源互联网这一挑战,需要时间和技术,但是这一倡议是能够实现的。

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指出,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构想,开辟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创新碳减排道路、推动世界能源清洁转型的新思路,已经在国际社会引起积极反响。近年来,中德两国经贸合作和技术交流日益密切,在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方面达成了多项重大共识。加强全球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重大装备领域的合作,将为深化中德两国乃至中欧经贸往来和技术交流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将为中德两国能源转型注入新的动力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第一总经理贝诺.彭泽指出,随着各国越来越重视可再生能源发展,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电网互联的意义将越来越大。可再生能源发电经常出现出力波动,而国家间、地区间乃至洲际的电网互联有助于电网保持稳定。中德在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方面有着巨大的合作潜力。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重要的是相互学习,交流经验。中国在输电技术领域积累了很多经验,而德国和欧洲在太阳能发电、风电并网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双方可以取长补短,互利共赢。柏林工业大学教授凯.斯通指出,欧洲开展了“2050年电力高速公路”研究,通过设计合理的电网网架来更好地接纳清洁能源,能够有效满足2050年欧盟的能源和气候政策目标。预计到2050年,电力高速公路有望从欧洲向亚洲拓展。

ABB公司高级副总裁奥洛夫.海曼指出,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全球二氧化碳减排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从传统的±500千伏超高压输电到目前先进的±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输电功率和输电距离分别可以提升到1000万千瓦和4000公里以上,未来特高压直流输电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可以有力支撑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

经过会议研讨交流,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全球能源互联网对于实现世界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创新发展,是推进能源革命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平台。全球能源互联网可以实现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加快“两个替代”。全球能源互联网开辟了全球解决能源、气候、环境问题的新思路,代表了中国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态度。全球能源互联网建成时,每年可替代相当于240亿吨标准煤的化石能源,减排二氧化碳670亿吨,碳排放可控制在115亿吨左右,仅为1990年的一半,能够实现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

与会代表纷纷指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符合世界电网发展的客观规律。纵观历史进程,世界能源发展呈现低碳、高效、大范围配置的总体趋势,世界电网发展遵循电压等级由低到高、互联范围由小到大、配置能力由弱到强的客观规律。绿色、低碳、环保已成为全球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必将开启能源发展的全新局面。建议尽快推动产学研协同攻关,加大推广全球能源互联网理念,积极呼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社会团体和能源企业等各方加强合作,凝聚共识和发展合力,推动各国共同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

关键词:仪器仪表 测试测量 能源互联网    浏览量:592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行业聚焦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