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聚焦 » 新品快报 » 正文

工业设计将成为“中国制造2025”建设的重要辅助软件


  来源: 仪器仪表商情网 时间:2015-09-12 作者:Stanford
分享到:



研究表明,工业产品80%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取决于产品设计阶段,这使得生态设计、绿色设计受到了越多越多的青睐。所谓生态设计就是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现有技术条件、原材料保障等因素,力求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优化解决各个环节资源环境问题。

由于打破了传统铸造工艺的束缚,产品设计就无需采用原来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从而产生了工业品的重新设计和改造,即工业再设计。工业再设计将生态理念深入到工业品研发中,形成对绿色制造的强有力支持。

如实施工业再设计,设计师可以重新设计产品结构的分离面,如无特定必要,产品部件可以设计为一体化结构,无需由大量零件构成。仅此一项改变,对当前产品各方面都会带来直接的改观:性能明显提升、全结构具有均衡的可靠性、材料可以替换至最低标准、重量下降、载重量提升、保障功能性能的前提下动力要求降到最低、成本下降、能耗环保指标提升。

同时,利用工程仿真和优化技术,可以尽早进行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和虚拟试验与制造的迭代,获得最合理的结构、最好的加工方式、高成功率的试验以及最合理的制造装配模式。结构和工艺集成优化设计技术将工程仿真体系和精密铸造工艺技术体系集成在一起,实现结构力学与材料力学的最优化组合,用最少的材料与最有效的空间实现结构共享,受力共担,使“刚柔并济”、等刚性体、等强度体的结构处于最符合价值工程的效果。

由于无需担心不能制造,可以对当前的产品在结构形貌方面做大胆优化,产生与传统结构差异巨大的产品。这种优化通过材料的重新布局和选择,形成全新的结构,使产品具有等强度、等刚性、刚柔并济、随力应变等特性,并对当前产品性能、重量、材料、成本、能耗等各项指标产生跨量级的正面影响。

并且,通过优化手段对工业品再设计后,在产品组件设计过程中去除“多余材料”从而去除“多余质量”,可以实现产品及组件的减重,进一步降低自走式结构在整个运行寿命中的能耗。从已经完成再设计的大量产品来看,在维持原装备性能、不改变装备制造材料的前提下,通过再设计,普遍可以实现装备质量 15%~60%的减重。

工业再设计是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一体化的有益探索,这种精益设计往往能让我们事半功倍。航天某院一武器系统,仅因为通过再设计将壳体重量相对仿制对象降低了超过50%之后,在动力系统明显落后的情况下,实现了该武器系统在航程、航速、精确性方面对仿制对象的全面超越。

安世亚太将工程仿真技术、工业再设计方法与苏氏精密铸造工艺结合,将彻底打通产品设计与生产的藩篱,并且在实践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据悉,安世亚太与苏氏合作打造的工业再设计体系已建设了以精密成型制造为中心的精密制造产业园和精密制造模范工厂。通过开展产学研战略合作,共同开发研制生产模范工厂的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设备和工装,攻关铸造领域的生态设计、绿色工艺及装备技术一体化集成,形成技术研发、成果转让、产品商业化于一体的产业链条。从而在军工行业、通用航空航天行业、汽车行业、能源行业、通用基础零部件设计制造等国家重大行业,提供一体化和轻量化再设计及技术支持服务。

中国制造2025》提出中国制造业将发生诸多转变,安世亚太负责人表示,再设计体系将帮助实现其中的三项重要转变:一是工业再设计是一个完整的创新驱动研制过程,能够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二是工业再设计实现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的转变,实现由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物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的转变。三是工业再设计为众多合作伙伴提供正向研制体系需要的技术、服务和标准设计,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

关键词:    浏览量:508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行业聚焦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