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政策解读 » 正文

五问+一图,读懂《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实施意见》


  来源: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 时间:2023-12-25 编辑:白芷
分享到: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实施意见》(工信部联科〔2023〕249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实施意见》,现解读如下:


《实施意见》出台背景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强调要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开展先进标准研制,推广卓越质量管理实践,为制造业质量提升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量的增长到了平台期,质的突破还处在孕育期,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不高,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制约制造业由大变强。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提升企业质量管理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夯实“中国制造”的质量基础,是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培育竞争新优势的迫切要求,也是推动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现实需要。


卓越质量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

卓越质量是指理解、满足并超越用户对质量的感知和期望而进行的持续质量改进实践,为用户提供卓越的、富有魅力的质量。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引发质量理念、机制和实践的深刻变革,赋予卓越质量更多的时代特征和内涵要求。一是质量管理体系更加全面。卓越质量要求企业对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全数据的质量管理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进行系统重构,驱动质量管理范式向数字化、体系化、系统化、精益化、零缺陷转型。二是质量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卓越质量要求提升供给对需求的适配性,促进企业对研发、制造、试验、保障等全流程实施策划、控制和改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推动企业实现持续成功。三是质量数字转型更加成熟。卓越质量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质量管理融合应用,推动质量管理活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有效实现精确感知、精细管理、精益生产、精准预警、智能控制,增强产品全生命周期、全价值链、全产业链质量管理能力。四是质量绩效表现更加优异。卓越质量引导企业释放创新驱动潜能,缩短产品研制周期,降低过程质量损失,增强整体经营绩效,带动经济效益增长,实现成本最优化、效益最大化,在市场需求变化及技术迭代中始终保持竞争优势。


《实施意见》划分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等级的依据和考虑是什么?

当前,制造业到了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的关键期,但大量企业受到传统质量观念影响,缺乏对质量价值的科学认知,不愿满足强制性标准之上的质量需求和用户期望,缺少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叠加产业链供应链质量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等因素,市场主体缺乏质量判别依据,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等现象普遍存在,“中国制造”质量变革步履维艰,始终处在价值链中低端,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实施意见》提出采用工程化思维、规范化手段,推动企业评估质量管理能力等级,充分考虑了不同行业、不同技术条件和质量基础的企业实际,依据先进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结合国内外关于质量管理的先进方法、模型和研究成果,由低到高依次划分为经验级、检验级、保证级、预防级、卓越级。有助于企业充分认识和贯彻落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各项要求,渐进式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不断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有助于破除市场上的质量信息壁垒,强化信息传导,传递质量信任,推动市场从低质低价、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转向优质优价、优胜劣汰的正向选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质量提升中的决定性作用。


制造业企业向卓越质量攀升的方法是什么?

关键词: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实施意见 制造业 制造工作    浏览量:8909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政策法规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