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政策解读 » 正文

工信部:2020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相对稳定


  来源: 综合整理 时间:2020-01-14 编辑:清风
分享到:



也因此,不少业内人士呼吁,2020年新能源补贴政策不要进一步退坡。许海东透露,此前中汽协就曾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议过,2020年补贴政策不应大幅下降。


中汽协常务副会长董扬曾撰文公开表示,在2020年新能源汽车成本不可能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建议政府采取“稳政策”措施,明确宣布明年政府补贴政策不变。


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在出席论坛时也有类似建议:“2019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退坡已经超过了70%,到2020年底现在也就是一年的时间了,我们觉得不要再制定中间的补贴政策,也不要对补贴的产品、技术指标再做新的调整,要让企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退补以后的产品规划和研发工作,更加满足市场的要求。”


此番苗圩及工信部的表态,可以视为对上述呼吁的一个回应。


甚至还有解读称,苗圩表态2020年新能源汽车补贴不再退坡,或许意味着新能源汽车补贴不会按计划在2020年完全退出,2021年国家仍可能继续补贴。


对此,许海东表示,上述解读完全错误,补贴退坡在2020年底完全退出的大趋势可能不会改变,“按照目前的政策,新能源汽车补贴仍将在2020底后完全退出。至于2020年后会不会有政策追加,目前还无任何消息。”


张翔也表示,目前没有听到任何2020年后补贴仍将维持的消息。许海东和张翔均表示,长远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是要依靠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需求,依赖国家补贴不会是长久之计。


董杨也建议,2021年还应按原计划全面取消补贴。因为政府补贴也还有着可能扭曲技术路线、引起地方保护等负面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许海东还表示,新能源汽车补贴虽将在2020年后完全退出,但国家仍然在出台其他政策去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比如抓紧制定新能源汽车2035规划、进一步完善双积分政策、减免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放开对新能源汽车的限行限购等。“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仍将蓬勃发展。”许海东说。



车企方面则大多认为,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出长期来看利好行业发展,并纷纷采取措施应对补贴退坡。


比亚迪在2019年半年报中提出,补贴的下调于期内给行业相关企业带来较大盈利压力,但长远有利于优化新能源汽车产品结构,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优胜劣汰,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的发展。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大幅退坡,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将更趋市场化,拥有领先技术优势、可靠品质验证和良好市场口碑的新能源汽车厂商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巩固领先地位。


上汽集团总裁、党委副书记王晓秋1月11日在出席论坛演讲时也提到,从2019年6月份补贴退坡以后,整个新能源汽车基本上是两位数的下跌,这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已正式进入到后补贴时代。为应对后补贴时代的挑战,上汽提出“蓄势、融创、竞合”的建议,以尽快走出阶段性调整,实现新的发展突破。(来源:澎湃新闻 )



观点:新能源汽车补贴应侧重激励技术研发


既然拿出这么多钱来补贴新能源汽车,那就要谨慎、科学、理性使用,把补贴的重点放在核心技术的研发方面,不要再“漫天洒水”了。


1月11日,工信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为稳定市场预期,保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今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将保持相对稳定,不会大幅“退坡”,希望行业企业坚定发展信心,加大创新力度,提升产品品质,加强市场开拓,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由于种种方面的原因,特别是技术方面的不足,如今,相当一部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是依靠补贴勉强支撑的。一旦补贴全部取消,这些企业的生存就会出现问题。因此,补贴是否“退坡”的问题,不仅受到企业的强烈关注,也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事实也是,在技术尚不足以完全支撑企业消化补贴“退坡”后的巨大压力,而环境保护等又要求企业必须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情况下,政府补贴应当继续“扶上马、送一阵”。尽管这种“送”会有很多弊端,如一些本该退出的没有核心技术和竞争力的企业也会继续滥竽充数。但是,如果贸然取消所有补贴,也确实会给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带来比较大的心理冲击和影响,会让那些真正在技术和研发方面进行大投入的企业放弃或减少技术与研发投入。显然,这是最不希望出现的现象。


也正因为如此,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在已经退出很大一部分的情况下,需要适当稳一稳、停一停,不要再大幅退出,甚至完全退出了。不然,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新的矛盾,甚至会严重影响企业生产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性。


关键词:工信部 新能源汽车 补贴政策    浏览量:1632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政策法规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