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观察 » 市场分析 » 正文

信号发生器市场规模目前估计为3亿美元,年增长率约为7%


  来源: 电子测试测量之家 时间:2020-11-10 编辑:清风
分享到:



本文概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目前用于测试测量的微波信号源技术。它从市场的总体趋势开始,接着是对各种信号源技术的调查,对这些技术在性能、电路复杂性和成本影响方面进行了比较。包括直接模拟,直接数字和间接发生器结构,以及它们的主要特点和性能权衡。讨论了最新的技术趋势、设计挑战和各种解决方案。


1、市场趋势


信号发生器(又名频率合成器)是几乎所有射频/微波测试测量系统的关键设备。它产生一个刺激信号或被用作接收器侧的本振子。信号发生器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和系统的测试、维修和故障排除。根据市场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an的预测,信号发生器将是未来几年全球测试测量市场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需求将受到无线通信、航空航天和国防、汽车以及5G等新技术的推动。微波信号发生器的总市场预计约为3亿美元,年增长率约为7%。信号发生器市场的高频部分(大于26.5 GHz)的增长将是最高的。这代表着信号发生器市场的一个重大变化,因为目前大部分销售收入是由低于6 GHz频率段产生的。


总的来说,业界一直面临着设计出更高性能的信号发生器的压力。理想的发生器应该是具有良好频率分辨率的宽带,允许处理更广泛的潜在应用。除了频率覆盖范围和分辨率外,相位噪声和杂散性能也是限制系统分辨小振幅信号能力的关键参数。影响整个系统性能的另一个关键参数是频率切换速度。在频率之间转换的时间越来越宝贵。例如,在100µs内切换频率的发生器比在1ms内切换频率的发生器具有更高的测量容量。与使用较慢的发生器进行单次测量相比,更快的切换发生器可提供十倍的吞吐量和更高的产品产量。然而,今天的系统要求快速的开关速度和低相位噪声的性能,历史上与较慢的频率开关发生器有关。


此外,从传统的模拟信号调制到如今的复杂矢量调制,都需要复杂的波形。由于如新一代无线蜂窝技术5G等新技术出现,预计市场需求将向更高的工作频率和更宽的调制带宽转变。


2、体系架构


微波信号发生器是最具挑战性的高频设计之一。发生器的特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特定的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的组别,如图1所示。直接结构旨在直接从可用基频创建输出信号,通过在频域中操纵和组合这些基频(直接模拟合成)或通过在时域中构造输出波形(直接数字合成)。间接方法假设输出信号在发生器内以输出频率与输入参考信号相关(例如,锁相)的方式再生。类似地,间接合成可以用模拟和数字技术来实现。然而,一个实用的发生器通常是一种混合设计,它结合了各种技术,以充分利用每种技术的优点。



直接模拟发生器是通过混合一些固定频率的基频信号,然后用开关滤波器实现的,如图2所示。直接模拟发生器的主要优点是开关速度极快,从微秒到纳秒不等。另一个显著的优点是能够产生低相位噪声,这是由于使用了与基频源相比可以忽略的低残留噪声的组件。因此,直接模拟发生器的相位噪声主要取决于可用固定频率源的噪声,并且可能非常低。该拓扑的主要缺点是频率覆盖范围有限,步长小,成本高。可以通过使用更多的基频和/或混频器级来增加输出频率的数量。然而,这会迅速增加设计复杂性和整体组件数量。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混频器级产生大量不希望的杂散产物。这些杂散必须被彻底过滤,这对于特定发生器频率计划开发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图2 直接模拟发生器概念


另一种有希望的方法是基于发生器工作频率带宽的连续扩展的概念。如图3所示,这种发生器结构包括几个级联,包括可编程分频器、混频器和带通滤波器(或开关滤波器组)。利用可编程分频器产生的几个本振频率。输入频率带宽和分频系数的选择方式为∆

关键词:测试测量 信号发生器    浏览量:35842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市场观察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