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方案 » 核心技术 » 正文

听神经瘤患者的远红外热像特征分析


  来源: 仪器仪表商情网 时间:2015-11-26 作者:高宇红
分享到:



2、两组左右两侧温度差值比较。观察组眶上区[(0.619士0.373)℃对(0.095士0.016) ℃]、内眦区[(0. 548士0.392)℃对(0.090士0.015)℃]、面颊区[(0.643士0.320)℃对(0.047±0.005)℃]及额区[(0.205士0.141)℃对(0.143±0.088)℃]右两侧温度差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14、1.483、 1.569、1.557,P<0.05),见图4。观察组治疗前后红外热图眶上区[(0.446士0.284)℃对(0.259士0.015) ℃]、内眦区[(0. 386士0.192)℃对(0.119士0.027)℃]、面颊区[(0.489士0.283)℃对(0.135±0.028)℃]及额区[(0.321士0.157)℃对(0.246±0.102)℃]温度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62、 2.897、4.465、2.655, P<0.05),见图5。

图4 观察组与对照组不同部位对称区域温度差值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图5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部位对称区域温度差值比较,患者治疗前后比较,P<0.05

三、讨论

1、远红外热成像技术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远红外热像具有灵敏精确、无创检测、成像直观等特点。根据红外辐射原理,应用先进的红外扫描技术,经过信号处理,把不可视的受检者头面部温度转化为可视和可定量的红外热图。由于红外热像反映的是局部循环和代谢变化,如头面部温度较高、四肢温度较低。人体通过体内产热和与周围环境热交换使皮肤表面具有相对稳定的温度分布,不断地向外界散发红外辐射热。正常受检者皮肤温度左右两侧基本对称。CT和MRI对听神经瘤的诊断价值具有局限性,但是远红外热像技术对组织结构的精细变化观察不如CT或MRI。远红外热成像技术是一种功能影像学技术,远红外热像图的形成受解剖形态、组织结构、血液循环、神经调节等因素的影响,它具有无侵袭、无创、检测时间短和可重复等优点。

2、听神经瘤的远红外图特征分析。听神经瘤发病后,患侧的面神经受损,面部肌肉运动功能受损,从而引起患侧充血性改变,患侧病变区域的红外热图强度异常,平均温度降低,头面部左右两侧对称区的温差较大,远红外热图表现为患侧和健侧色彩对比明显。采用远红外热图测量头面部的温度,有助于了解头面部血管的改变,显示该部位的血流量变化。如果局部热辐射增强,热图上显示红色高温图像;相反,如果头面部表浅动脉收缩,即通过该部位的血流量相应减少,局部热辐射降低,热图上显示蓝色的低温图像。

3、对照组与观察组远红外热图对比分析。对照组的头面部远红外热图平均温度为33.0~36.4℃,各部位温度接近平均温度,约85%的受检者双侧同一部位的温度差<0.1℃,正常生理温度对称性良好,与既往文献结果一致。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头面部4个生理测温区的温度呈现明显的不对称,其远红外热像图表现患侧呈充血性改变,患侧温度明显高于健侧。观察组患者治疗后4个测温区左右两侧温差较治疗前减小,提示远红外热图能反映受检者头而部供血状态及代谢水平变化,可以作为临床诊治听神经瘤动态疗效观察的评估指标。

总之,采用热能形成的远红外热图,可作为无创、安全和方便的功能影像检查技术,远红外热像可作为辅助诊断手段,与其他诊断技术配合才能提高诊断符合率。远红外热像为听神经瘤诊断和术后疗效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

关键词:仪器仪表 听神经瘤 远红外热图    浏览量:477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技术方案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