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聚焦 » 行业动态 » 正文

集成电路保卫战:芯片自给率不到10%,人才缺口40万


时间:2018-06-27 编辑:甘立人
分享到:



原来普遍认为集成电路产业投资高、研发长、见效慢,社会资本不愿涉足。现在看,国内电子产业发展如手机等对集成电路产品需求成倍增长,国家大基金带动下产业生态在不断完善。中兴事件犹如一个引爆点,激起了各路资本投资集成电路的热情和希望。几乎每隔几天就有集成电路产业投资的大新闻。

可以说国家引导、社会各路资本参与的集成电路投资处处开花。一场集成电路保卫战的擂鼓在中兴事件的催动下已经敲响。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与供需情况

期待胜利的集结号响起

要打胜仗,策略和粮草一个都不能少。

从策略上看,主要是要明确主攻方向。目前美国在集成电路产业上几乎是处于全方位领先,特别是拥有众多的专利和行业标准。日本、韩国、中国台湾、部分欧洲国家等领先优势也较为明显。尽管有人认为摩尔定律接近物理界限,集成电路技术整体进步速度放缓,但对于落后较多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来说,要全面赶超发达水平还是一个短期内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必须要找到主攻方向并集中力量突破,从而在局部取得优势、换取对话权。

笔者认为两个方向或是可以考虑的。一个是解决卡脖子问题,一个是解决通用高端产品短缺问题。

所谓卡脖子问题就是对外依赖度极高,对产业发展约束大的问题。比如说高纯的抛光浆料以及光刻机、抛光机等材料和设备。这些材料和设备是晶圆制造中最为重要的条件之一,目前基本靠进口且耗资巨大。

所谓通用高端产品短缺问题指的是大规模、大批量产品都需要用到的高端芯片国内空白问题。比如说智能手机芯片以及未来可能大批量使用的人工智能、物联网芯片等。与产品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研发和生产才能更快地实现突破和产业化。《中国制造2025》报告提出:到2020年中国芯片自给率要达到40%2025年要达到50%,这也客观要求了我们的集成电路突破方向要面向大市场,大需求。

从粮草看,主要是资金和人才。

资金不仅要充足还要有效率。2014年国家成立大基金后,截至2017年底,共投资49家企业,累计有效决策投资67个项目,累计项目实际出资818亿元。根据IC Insights的研究报告,2017年全球半导体公司研发投入连续两年都在前十的公司有英特尔、高通、海力士等。其中英特尔投入最多,2017年研发费用达130亿美金,排名第十的海力士也有17亿美金。这么看,我们资金投入体量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效率主要指资金投入对产出的贡献。尽管我们的擂鼓已响,集成电路投资热度不断提升,但是行业特性决定了集成电路投资不仅要有“长久战”的准备,而且要有规模化和专业化。近几年,各地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纷纷建起自己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其中不乏重复建设、低端投资、小而散等问题。据统计,2017年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有1380多家,数量还在继续增长。还有太多的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因为得不到持续投入而失败。

为了能让资金更充足且有效率,国家要在投资方向和准入门槛上要有规范,让市场发挥更多作用,让更多的专业人士共同参与。

人才是关键。人才对集成电路产业保卫战有多重要,我们看看国内领先企业就能一目了然。中星微、展讯通信、澜起科技等都是海外技术人才回国创办的企业。中芯国际、紫光集团的发展也离不开技术专家的作用。但现状是,无论是初级人才还是高端人才我们都处于严重缺乏状态。

一方面是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6-2017)》显示,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从业人员总数不足30万人。按总产值计算,人才培养总量严重不足,有40万的人才缺口急需补上。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集成电路企业拥有10年以上工作年限的人员更少。

另一方面是受薪酬低等因素影响,集成电路人才转行多。《白皮书》显示,集成电路企业的研发岗专业人才年薪近30万元,生产制造专业人才近20万元。有人说,“中国集成电路行业的薪酬竞争力不强是人才缺乏的根本原因。人才不是没有,但清华、北大等一流大学的微电子专业毕业生大都加入人工智能、金融和互联网等更有竞争力的行业了。”

关键词:集成电路 中兴通讯 芯片    浏览量:3543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行业聚焦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