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聚焦 » 新闻头条 » 正文

沈阳机床成败启示:大国重器,何以兴之?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时间:2021-11-15 编辑:清风
分享到:



朱志浩同时认为,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到目前为止i5还是领先的。“现在大家所走的技术路线,和我们几乎是一样的,技术上没有超出我们目前达到的水平。”


知情人士介绍,对于i5机床的技术领先,关锡友始终高度自信。在关锡友看来,i5机床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商业化之路没有走好,这也与商业创新本身比技术创新更难有关。“技术创新和商业创新不是同一个量级的。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多的技术创新,产业化却这么低?就在于我们轻视了商业创新。商业创新面对的是市场的诸多不确定性,需要企业家来洞察,并和社会建立广泛联系。可以说,对商业创新的重视不足是行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关锡友表示。


一位业内专家说,i5机床的适用性还需要在市场中验证,单靠一个技术或产品,短期内看也许并不能改变企业或行业,但沈阳机床率先发力,在机床行业深度应用互联网思维,力图打造机床行业的生态平台,从这一点看,思路是清晰的,也是有眼光的。


他认为,从更深层次来讲,沈阳机床通过研发i5机床,以自主研发技术向高端机床迈进,从国外市场壁垒中突围开辟新大陆,这是应该受到肯定的。正如路风在一份i5机床的报告中所评价的:“它不但突破了中国机床工业长期处于弱势的数控技术,而且以其智能、互联的特性为中国制造业升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朱志浩认为,i5的确有制造工艺等方面的不严谨,这种不严谨在i5量产推广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但就i5的商业化而言,并没有带来真正的亏损,而且通过8年时间的沉淀,i5在技术和市场上已经形成了闭环,若不是商业化探索中途因为意外受阻,沈阳机床是有可能闯出一条路来的。


改革创新难题:如何打破体制机制束缚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虽然沈阳机床因为债务问题司法重组,但并不代表沈阳机床的技术创新失败了,更不能说中国机床企业没有能力挺进产业高端,恰恰相反,沈阳机床的创新试错实践颠覆了很多原来的产业固有思维,它证明了,中国机床企业是有能力在技术上弯道超车的。


知情人士介绍,对于通常印象上的技术和人才紧缺问题,关锡友本人并不认同。按照关锡友的说法,中国机床产业其实不缺人才,缺少的是对人才创新干事的鼓励与支持。其中核心问题是人才谁来发现,怎么发现?


关锡友认为,有两点值得考虑:第一,如果用传统的方法选拔创新人才,这是不行的。第二,不能缺少容忍快速试错的机制。硅谷能成为美国的创新中心,重要一点就是形成了快速试错和不断试错的氛围、体制和文化。


“从沈阳机床的具体实践来看,一个深层次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打破体制机制的束缚,这也是整个中国机床行业的阿喀琉斯之踵。”一位长期关注机床行业的专家表示,在东北振兴、国企改革等宏大主题下,沈阳机床的改革与发展更是被涂上了浓重的时代色彩。


一位沈阳机床内部人士说,沈阳机床作为沈阳市的市属国企,改革创新面对的首先是严重的“国企病”,其次是东北经济整体下滑带来的压力。在“铁板一块”的东北国有经济体系中,“老国企”沈阳机床曾多次以先行先试的勇气,通过改革创新寻求出路,但一路走来,磕磕绊绊、平平淡淡。


▲沈阳机床生产车间。图/新华社发


2017年12月,在国资委、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人社部、人民银行等八部门支持下,沈阳机床曾启动综合改革,改革方案确定了十项具体改革措施、四项组织保障和九项支持政策,从“止血、输血、造血”三位一体角度综合施策,期望助力沈阳机床脱困破冰,为新型工业化探路。


前述内部人士说,在国家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沈阳机床的这场综合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未根本解决资产负债率高、财务费用高的问题。在这场改革中,体制机制的活力不足问题再次得到凸显。


“沈阳机床一直处于国企改革的中心地带,近年来每次改革它都赶上了,但每次改革都不彻底,也没有能够解决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制度建设始终没跟上。”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向记者表示。


沈阳机床内部人士也告诉记者,近年来,对于陷入困难的沈阳机床,从中央到地方都通过不同方式施救,也曾不止一次输血,但结果都不如人意。究其根源,还在于沈阳机床自身功能退化,比如,人浮于事、组织涣散等因素带来的技术空心化,这已不是输血能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沈阳机床 大国重器 智能机床    浏览量:4171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行业聚焦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