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观察 » 市场分析 » 正文

中国红外热成像仪行业:有望向全国各个领域渗透


  来源: 智研瞻报告库 时间:2024-03-17 编辑:清风
分享到:



近年来,我国红外热成像仪行业经历了显著的扩张,行业内企业数量持续上升,产业规模日益扩大。随着下游需求的不断增长,供应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21年我国红外成像仪的供应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642.68万台。从市场需求方面来看,中国军用红外热像仪市场规模2021年达389.93亿元,而民用市场规模也提升到了365.41亿元。展望未来市场趋势,随着红外热像仪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它有望向全国各个领域渗透。尤其是民用领域,红外热像仪市场有望出现爆发性的增长,这将为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巨大的潜力。

另外,据预测,我国的军用红外热成像仪市场规模将达到370亿元。考虑到每十年为一个更新周期的规律,这意味着每年的平均市场需求将达到37亿元。从行业整体来看,我国的红外热成像仪市场呈现出相对较高的集中度。2020年的数据显示,市场上前三名的企业总规模达到了54.44亿元,占据了市场份额的26%;而前五名的企业总规模更是达到了63.57亿元,占据了市场份额的30%。

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公共场所如机场、医院、学校、商场和仓库等均加大了人体温度监控系统的投入,导致红外热成像仪的需求量急剧上升。为了应对这一市场需求,许多企业纷纷加强了在红外热成像仪行业的业务布局。例如,大华股份和海康威视等企业迅速进军红外热成像测温设备市场,并成功推出了一系列相关产品。据各公司公开的年度报告显示,2020年,高德红外在红外热成像业务方面的收入达到了惊人的28.86亿元,显示出其在市场上的明显竞争优势。

2020年,美国FLIR公司以35%的市场占有率在全球红外热成像整机出货量中位列首位。中国的高德红外、海康威视、睿创微纳、大立科技位列第二、三、四、七位。从全球红外热像仪行业代表企业的分布来看,美国的占有率相对较高,占比45%,而中国则紧随其后,占比44%。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企业在全球红外热像仪市场的占有率有了显著增长,相较于2019年提高了29%。


红外热成像仪行业政策

红外热成像仪行业政策主要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旨在规范行业发展,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政策内容涵盖行业准入、产品质量、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等多个方面。例如,政府会设定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规定,以保障消费者的使用安全;同时,也会提供各种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此外,政府还通过设立专门的行业协会或组织,推动行业内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红外热成像仪行业存在的问题

红外热成像仪行业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广泛应用于军事、医疗、工业、安防等领域。然而,这个行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红外热成像仪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层出不穷。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不断投入研发,以保持其产品的竞争力。然而,研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这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说是一大挑战。其次,市场竞争激烈。由于红外热成像仪行业的技术含量高,进入门槛相对较高,但一旦进入市场,竞争就非常激烈。许多大型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都在这个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使得中小企业在市场上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再者,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目前,红外热成像仪行业的标准尚未完全统一,这就导致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往往难以判断其性能和质量。最后,行业监管不足。虽然政府对红外热成像仪行业的监管力度在逐渐加强,但由于行业发展迅速,监管力度仍然难以跟上行业的发展速度。这就导致了一些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红外热成像仪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红外热成像仪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是相当广阔的,预计将会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红外热成像技术将会越来越成熟,其图像质量和分辨率也将会不断提高。这将使得红外热成像仪在军事、安防、消防等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为这些领域的安全和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红外热成像仪也将会与这些技术相结合,形成更加智能化的监测和控制系统。例如,可以将红外热成像仪与物联网传感器、云计算等技术相结合,实现对森林火灾、城市安全等领域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关键词:红外热成像仪    浏览量:10562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市场观察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