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聚焦 » 科技前沿 » 正文

我国自主研发的感应系统获新突破 大大提高汽车行驶安全系数


  来源: 仪器仪表商情网 时间:2015-08-20 作者:Stanford
分享到:



智能防撞系统接口的兼容性与功能拓展性成为整车厂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整车厂对智能驾驶辅助技术要求越来越高,除了 考虑智能防撞系统与整车的兼容性之外,整车厂还要考虑供应商产品的功能扩展性。例如是否能够与ACC、EBC等智能驾驶辅助技术相融合。”上海汽车集团股 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孙广地表示。

华晨汽车代表路中达认为,“智能防撞系统的控制器是否能把ABS与EBA 控制器集成起来;接口是否是能接受电子制动器系统的算法;是否将更多的智能驾驶辅助技术高度集成成为主机厂选择合作的关键。”他还认为供应商在ACC开发 过程中是否有完整的试验开发体系也十分重要。

来自ABS的企业代表提议,ABS企业在ABS与ESC技术领域拥有成熟经验,可以与智能防撞系统企业之间加强合作,把双方技术互相整合使系统更具有竞争力。此外,还有主机厂对控制器的诊断方法、EBA雷达支架如何能不影响美观的合理布置提出了建议。

目前智能防撞系统在我国发展刚起步,市场推广力度有待加强。为了推广智能防撞系统在我国汽车市场的推广应用,鲍时明表示,将积极向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建议,把汽车安全智能防撞技术纳入《中国制造2025》国家规划,加强智能防撞技术推广与运用。

汽车智能防撞系统,也叫汽车智能紧急制动系统,其关键技术在于测距。据了解,目前国内所采用的测距技术为毫米波雷达加摄像头测距技术与激光雷达 测距技术。这两种主流技术都存在优缺点。前者对光线敏感,影响摄像头辅助识别;在雨、雪、雾等天气下摄像头无法准确识别前方目标;反应时间滞后,一旦前方 车辆速度发生变化,摄像头无法及时识别。后者虽然具有响应快、价格低、不受光线变化影响等优点,但灵敏度高的激光雷达抗干扰能力差,容易受到干扰造成误刹 停的事故,灵敏度低的探测距离近,在车速较高时不能起到有效防撞作用。“安全防撞系统的技术难点在于如何有效与整车制动系统相融合,这一问题直接涉及到制 动器的接口技术。”河南护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曲保章说。制动器接口技术使制动器更加智能化,能够避免追尾并实现智能巡航,智能制动器是制动器未来发 展方向。

据曲保章介绍,目前有两种方案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增加液压泵控制改造方案与电子液压制动系统改造方案。但两种方案各有利弊。 “增加液压泵控制改 造方案只需要增加单向液压泵即可,改造方便,成本不高,但需要车辆有一定空间来安装固定单向液压泵。制定泵压有时间过程,不利于紧急的情况制定。”曲保章 说,而电子液压制动系统改造方案是利用原车接口,不破坏原车结构,安装简单。但原车的电子制动部分可靠性有待验证。”

自主企业实现新突破

在安全防撞系统上,自主企业发展相对滞后。不过可喜的是,在该领域上自主企业有了新突破。河南护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地解决了激光雷达测距技术中高灵敏度与抗干扰性强的矛盾,自主研发的汽车智能巡航紧急制动系统获得了多项专利,其激光雷达测距距离可达到260米,而国际同行可以达到的最大测距 距离是150米。

据曲保章介绍,该系统由测距探头、预警主机、汇接控制器、制动电机四部分组成。采用激光探测技术,具有探测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等优势,不仅可 以进行防撞预警、疲劳驾驶提醒,还能够不受夜间及恶劣气象条件影响,在时速3~120公里范围内都可以实现智能巡航、主动防撞和事故追忆功能。“2004 年以来,该产品通过了12种不同类型车辆100多万公里的路试、宇通客车公司的严格测试,测试结果非常好。”曲保章说,目前已广泛应用在客车、货车、轿 车、校车、特种车等各个细分车型市场上。“自主企业在防撞安全系统上的突破对提升我国汽车核心技术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制动器委 员会秘书长鲍时明说。

自主防撞系统推广需多方协调

在会议现场,来自整车厂的代表纷纷表示想选择合适的自主供应商与之合作,但同时也对自主企业生产的智能防撞系统的产品功能提出了疑问与建议。

智能防撞系统接口的兼容性与功能拓展性成为整车厂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整车厂对智能驾驶辅助技术要求越来越高,除了 考虑智能防撞系统与整车的兼容性之外,整车厂还要考虑供应商产品的功能扩展性。例如是否能够与ACC、EBC等智能驾驶辅助技术相融合。”上海汽车集团股 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孙广地表示。

关键词:    浏览量:568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行业聚焦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